2025年9月起,台灣成為東亞首個針對國中男、女生全面提供公費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的國家。聯新醫院兒童感染科李尚謙醫師提醒,疫苗雖能大幅降低子宮頸癌及相關癌症風險,但對性病無法全面防護。

根據衛福部2014~2024年統計資料,全國不分年齡淋病案例增加1.9倍、梅毒增加3成9,其中10~19歲青少年族群明顯增加,淋病案例激增6~7倍、梅毒增加4倍,進一步分析發現,這十年來青少女梅毒患者爆增最快,10~14歲少女由0例增到17例,同齡層青少年只有4例;15~19歲青少女則從4例增至211例,可說是爆增53倍,同齡層青少年316例。
國教行動聯盟(國教盟)今年3/15針對100名青少年(從國小到大學)舉辦議題辯論大賽,結果發現性知識嚴重不足,「現場100多名青少年中,沒有人知道保險套無法預防性病。」理事長王瀚陽說,「孩子們從小就被教導安全性行為就是要戴保險套,也因此誤以為保險套就代表安全,其實保險套無法完全阻隔性病。」
李尚謙表示,青少年面對性病若能及早就醫,大多可獲得良好治療成效,一旦拖延,比疾病本身更危險,梅毒可能造成神經與心血管創傷,淋病與披衣菌感染恐導致不孕,HPV提高癌症風險,帶來日後健康不可逆後果。
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說,青少年無法跟父母、師長討論,最後就是病況嚴重時才到泌尿科就醫,只有醫療院所才知道青少年性病的氾濫。「而且黑數肯定很多!因為還有很多人得了性病不敢說、或根本不知道!」

王瀚陽建議政府提供青少年方便且隱私的醫療服務,例如匿名就醫的管道,避免青少年延誤就醫。「如果不會丟臉、也能守住秘密,青少年一定會更早就醫,及時治療還有機會痊癒,不會影響未來健康。」
李尚謙建議,青少年男女應落實安全性行為,當身體出現異狀或懷疑風險,及早篩檢,也呼籲家長面對孩子青春性事,以理解代替責備、陪伴面對治療,才能讓孩子卸下心防、勇敢求助,校方與教師不要讓性教育停留在「不要做」,更要提供正確知識及就醫管道,讓年輕世代建立事前防護與事後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