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懷民(桃園市民、服務業)
筆者日前有幸參加桃園市政府舉辦的「舊城再生論壇」,這次活動彷彿喚醒了對家鄉的情感。除了就學時離開過桃園,我一直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工作後,由於經濟壓力,我選擇了通勤生活也超過十個年頭,擁擠的電車已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車站騎車五分鐘就能回到廟後的家,這種便利已經變得稀鬆平常。
然而這次論壇結束後,內心卻湧起了一股莫名的感動和一絲無奈。從小到大經過的中正路、廟後的小巷,背後到底有多少故事,我卻知之甚少。在論壇中,講者分享了丹麥哥本哈根的經驗,這個城市在上世紀50、60年代曾經是以「車本」為主,但如今的市中心已經變成人行徒步區,露天咖啡廳林立,居民安心購物,商業也因此回流。透過當地政府的用心,把本來熟悉卻陌生的家鄉,不只是增添了人文氣息、居民對自己的故鄉更能增添一份認同感,同時帶來的商業回流,也給予城市面對世界的驕傲。
而桃園,我的故鄉,是許多遊客來到台灣的第一站,說是台灣的門面絲毫不為過,這座城市是否也能夠更加驕傲的面對世界?在論壇上,桃園市政府的代表提到,要盤點火車站至景福宮周邊的空間,並邀請年輕人回來工作。聽到這裡,不禁讓人感慨,多年來終於開始重視桃園景福宮周邊的開發,並期待讓這片區域變得更有活力,希望那些難行的人行道、被佔據的騎樓能夠得到整頓,讓市民們不再需要到青埔或台北才能聚餐,希望特色店家能進駐,洗去暗黑街區的惡名。
桃園的舊城區其實有很大的潛力,可以通過一些節慶活動來重現它的活力。比如,新民老街、中正路至景福宮沿線,可以結合節慶燈籠,進行裝飾布展,而東溪綠園則可以在假日舉辦市集活動。試想一下,白色帳篷在東溪綠園的樹蔭下展開,社區居民走出家門,共享這片美好的公共空間。這不僅能讓我們重拾小學時與同學一起背書包走回家的美好時光,更能讓我們的家鄉比肩歐洲的先進城市。
桃園的舊城區再生計劃,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認識家鄉、珍惜過去並展望未來的契機。期待這些美好的願景能夠早日實現,讓桃園成為一個更美好、更宜居的城市。希望市政府和市民能夠共同努力,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命力,讓桃園在未來的日子裡,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