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雨詩(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我們準備為台灣而戰。」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熱血網紅,也不是想像中的外交幻聽,而是英國國防大臣John Healey在印太戰略第一線、站在皇家海軍航母甲板上,親口說出的正式宣示。這是近年來英國對台立場最直白、最堅定的表態:若台海發生衝突,英國不會袖手旁觀。

這一幕發生在澳洲達爾文港,與澳洲副總理並肩登艦的記者會上,背景是英、美、澳三國的聯合軍演,場景可謂地緣戰略教科書式的陣列。而就在我們的戰略盟友正在強化印太部署、為嚇阻中國鋪排實力與承諾的同時,台灣內部卻又陷入了「總統沒出訪、是不是被冷落」的老劇本循環。
這就是台灣當前輿論在面對外交議題時最吊詭之處——當我們在世界戰略棋局中被越來越多民主盟友視為關鍵節點,我們自己卻常陷入一場「過沒過境」的情緒攻防,甚至有些人急著宣判「外交失敗」、「美國靠不住」,恨不得給自己貼上棄子標籤。
釐清事實:國政節奏優先
外交部早在第一時間就公開說明,行程規劃尚未定案,原因之一是南部風災災後復原仍在進行,另一重要考量是美中正處於貿易談判的敏感時機。這種情況下,總統選擇以國內事務與戰略節奏為優先,這不是退縮,而是穩健。
但在輿論場上,故事早就被寫好:賴清德「被擋下」、「過不了境」、「被羞辱」——整套情節從媒體評論一路滲透到社群風向,好像台灣的國際地位,全部繫於一次機場落地的可不可行。
這種說法既不正確,也極度矮化了我們自身的外交能量。
外交從來不只是過境而已
台灣的外交成敗,不是由總統是否轉機幾小時就能定義的。如果你還把「有沒有過境美國」視為唯一外交成績單,那麼你忽略的,就是現在正在發生的更大、更深層的國際支持與實質互動。
英國說要為台灣而戰,美國、日本、澳洲持續擴大印太部署,加拿大、德國、立陶宛、捷克紛紛與我深化產業、民主、安全連結,這些都是台灣此刻真正在做、也正在被看見的外交成果。
反觀台灣內部,卻還有人把外交操作當成一種政治測溫儀——誰過不了境,誰就「失敗」;誰沒出訪,就「被美國拋棄」。這種邏輯,不只簡化了國際現實,更助長了一種「疑美情緒內建」的危險風潮。
當盟友做實事,我們不能還在內耗
英國國防大臣的發言,不只是一句話,而是一項戰略態度的翻轉。他強調,和平不是靠幻想,而是靠實力與準備;而實力,來自盟友彼此間的合作與信任。
台灣與英、美、日、澳等盟國之間,近年來從軍事演訓、供應鏈協議、民主聯防到AI與科技合作,聯繫已越來越深。我們早已不是孤島,而是民主陣營的活躍節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若我們內部還不斷用冷嘲熱諷來看待外交進程,甚至將總統行程變成「政黨鬥爭延伸賽」,最後受損的不是誰的面子,而是台灣在國際上的一致性與可信度。
結語:讓外交走得更遠,先從不再內耗開始
台灣的國際空間,從來不是用一場過境換來的,而是一個又一個信任堆疊出來的。從軍事到經貿,從人權到科技,我們與世界各國的合作正逐步深化。而每一次無謂的「疑美內耗」,都可能讓我們的國際夥伴質疑:台灣是否準備好成為可信賴的戰略夥伴?
當英國軍艦駛進印太、當盟友準備並肩作戰,我們應該也準備好,不再被政治劇本牽著走,不再把外交當成情緒出口,而是踏實前行的信任工程。
畢竟,真正能守住台灣的,從來不是一場表態,而是我們自己與盟友一起構築的現實實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