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7歲女性長期受痔瘡困擾,習慣性忽視血便症狀,直到出現深色血便和下腹痛就醫檢查,竟確診為高位直腸癌且已合併肝臟轉移。醫師指出,許多人常將大腸癌初期症狀誤認為痔瘡,延誤治療時機,呼籲民眾出現警訊應立即就醫,45歲以上民眾更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李營東表示,這名女性患者原以為只是痔瘡老毛病發作,沒想到檢查結果竟是高位直腸癌,且已合併小區域肝臟轉移。醫療團隊先以燒灼治療處理肝臟轉移病灶,再進行微創手術完整切除直腸腫瘤。所幸患者術後僅出現輕微排便習慣改變,不需裝置人工肛門,幾乎沒有長期後遺症,大幅提升了生活品質。
李營東醫師指出,這名女性患者目前持續接受化療與追蹤,狀況穩定,五年存活率仍高達七成以上。他強調,直腸癌在初期階段常被誤認為單純痔瘡發作或一般腸胃問題,這種延誤治療的情況可能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李營東提醒民眾應警覺四大大腸癌警訊:「血便或糞便帶黏液」、「排便不順」、「排便習慣改變」以及「腹部悶脹或疼痛」。他特別指出,近年來大腸癌有明顯年輕化趨勢,50歲以前確診的案例日益增多,因此政府已從今年起將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的年齡下修至45歲。
「民眾千萬不要等到身體出現明顯症狀才就醫。」李營東醫師鄭重呼籲,定期篩檢才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關鍵,也是確保自身健康、遠離大腸癌威脅的最佳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