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大罷免戰役中失利,黨內檢討聲浪四起,「普發一萬元」被視為衝擊大罷免的關鍵因素之一。據了解,府院在面對普發現金議題時,曾研擬在國民黨版本一萬元或民眾黨版本六千元中擇一支持,並加入排富條款的因應方案,但最終未獲民進黨團採納。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有民進黨高層透露,此次罷免結果受到三大因素影響。首先是美國對等關稅期限將至,中間選民及淺藍選民傾向維持政局穩定,加上南部風災造成民心浮動。其次,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遭續押及前台北市副市長彭振聲太太過世等事件,讓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將矛頭指向賴清德總統與民進黨,並在選前於民進黨中央黨部前舉辦抗議活動。另外,國民黨在文宣中猛打「沒投不同意,民進黨會收回一萬塊、五天假、國軍加薪」,令普發現金議題發酵,對大罷免造成很大衝擊。

黨政高層透露,府院當時評估在立法院表決時必定會被藍白陣營強勢通過,若在事後才從憲法層面進行辯論,恐難獲得社會認同。因此規劃透過支持其中一方版本並加入排富條款的方式,既可避免遭到操作,也能順勢使藍白陣營產生裂痕,但這項方案最終未獲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同意。
黨政高層坦言,過去在面對禁伐補償、公糧補貼等議題時,行政院雖有因應對策,但往往被以「大罷免大成功」為由否決,導致行政院缺乏與藍白協商的籌碼。最終在立院表決時難以勝出,相關政策成果也被藍營收割,還遭批評未照顧農民、原住民。

還有派系人士為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抱屈,指柯建銘身為資深黨團總召,過去判斷向來精準且在黨內極具份量。他認為,若決策高層不採納柯建銘的意見應該明確表態,否則當柯建銘認為獲得認同並對外傳達時,黨團收到指令自然會一致行動。他強調,事態發展至此已不是柯建銘一人的責任,而是需要集體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