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常受颱風侵襲,民間流傳一種名為「颱風草」的植物,傳說其葉片摺痕數可預測當年侵台颱風次數。這種植物學名為棕葉狗尾草,廣泛分布於台灣淺山與草生地,葉片形狀酷似棕櫚葉,夏秋為其花期,其獨特摺痕引起許多民眾關注。

民間傳說「颱風草」能預測颱風?科學實證揭示真相。(資料照/翻攝自臉書@北北基桃生活圈)
根據古籍記載,清代以來台灣原住民便以颱風草進行「草占」,藉摺痕數量預測颱風發生次數。文獻如《台灣府志》《台海見聞錄》等均記載此占風習俗。然而,現代觀察發現,不同區域或同一植株的不同葉片上,摺痕數常不一致,無法與實際颱風次數準確對應。
科學研究指出,颱風草葉片的摺痕主要是生長過程中受到擠壓所致,與氣候因素無明確關聯。實驗證實,摺痕屬植物生長與結構特徵的一部分,無法作為颱風預測依據,傳說僅具參考價值,無科學實證。
此外,颱風草對生態與中醫亦具價值,是多種蝴蝶幼蟲的食草,亦具藥用功能如止血、改善消化。除了颱風草,傳統社會亦以烏鶖築巢、蜂巢多寡或天空異象來預測颱風,展現先民對自然的細膩觀察與生活智慧。
此外,台東縣政府外包氣象預報廠商、台東大學教授王文清指出,雖然以「颱風草」預測全年颱風自古有之,卻無足夠科學依據,「但目前只發現草上有一摺,依習俗,今年只有一道颱風,就期盼真的今年只有丹娜絲颱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