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月開學季到來,群聚活動容易使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升高。醫師呼籲,疫情後病菌肆虐,其中肺炎鏈球菌出現許多突破性感染,其中血清型3最難防,建議幼童家長自費接種疫苗強化保護。

林口長庚邱政洵副院長表示,COVID-19疫情後,全球醫界將流感、新冠、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與肺炎鏈球菌並列「F4」呼吸道病原。其中,肺炎鏈球菌是唯一的細菌,也是兒童健康的最重大威脅之一。台灣自2015年實施新生兒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接種後,嬰幼兒感染人數雖明顯下降,但5歲以下幼兒與高齡長者仍是高風險族群,且突破疫苗保護力、造成「突破性感染」的比例不低,提醒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本土研究指出,2015年至2019年間,在研究當中18歲以下肺炎鏈球菌感染個案,約84%為突破性感染,其中血清型3、19A、19F位居前三名。且進一步發現,大部分突破性感染發生於2至7歲幼童,可見學齡前兒童發生突破性感染機率逾8成。因2至7歲幼童距離最後一劑公費疫苗已有1至5年,抗體濃度隨時間下降導致防護缺口。
PCV13疫苗對多數型別有8~9成保護力,但對血清型3的保護力僅3~5成,由於血清型3莢膜特別厚,如同「金鐘罩」,能躲避免疫系統攻擊,需要更高濃度抗體才能有效預防。因此,全球接種10年來,血清型3不僅突破性感染比例高,重症與致死風險也更高。

面對血清型3與抗體消退的雙重威脅,家長該如何為孩子建立更完整的防護?邱政洵表示,目前台灣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接種規劃為:2個月、4個月、12至15個月各接種一劑PCV13。但由於1歲前兩劑間隔過長,醫界建議6個月時可自費追加一劑PCV13或PCV15,降低感染風險。此外本土研究及國內流行病學報告均顯示,2至5歲是國內幼童感染高峰期,若2歲前未完成4劑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建議考慮自費補強,重建健康防線。
邱政洵表示,選擇疫苗時不應只考量價數,臨床研究也顯示,不同疫苗針對各血清型別可誘發的抗體反應仍有所差異,建議家長們在選擇時,可將疫苗針對血清型3等高危險型別的保護力也納入考慮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