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民代「主動脈剝離」逝!醫:年輕人缺乏典型因子易被誤判

分享:
0:00
volume_up

花蓮市民代表會主席李振瑋急性主動脈剝離離世,而5年前猝逝的藝人小鬼黃鴻升也是因此病猝逝,對此,醫師表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年輕人也可能會罹患,且往往缺乏典型的高危險因子,容易被誤判,因此醫師與患者都該提高警覺。

花蓮市民代表會主席李振瑋急性主動脈剝離離世。(圖/翻攝自臉書)

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主動脈剝離指的是主動脈內膜因某些原因撕裂,血液進入內膜與中膜之間形成真假腔,導致血流異常,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主動脈破裂、重要器官缺血甚至死亡。

黃軒表示,儘管主動脈剝離在年輕人中較為罕見,但其發生通常與一些特定因素相關,包括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例如馬凡氏症候群、洛伊斯-迪茲症候群、特納氏症候群)、高血壓、先天性心臟構造異常、藥物濫用,以及創傷、妊娠、感染性動脈炎等,也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引發,其中高血壓是主動脈剝離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長久下來會對主動脈壁施加過大壓力,導致內膜撕裂。

談及年輕人主動脈剝離的症狀,黃軒指出,可能與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誤診,典型症狀包含突發且劇烈的胸痛或背痛,常被描述為「撕裂感」;血壓異常(可能過高或過低);以及器官缺血相關症狀,如腦中風、腸道缺血或下肢麻痺。

主動脈剝離典型症狀包含突發且劇烈的胸痛或背痛,常被描述為「撕裂感」。(示意圖/pixabay)

由於年輕患者通常缺乏典型的高危險因子,例如長期高血壓或動脈粥樣硬化,因此醫師在診斷時需提高警覺,特別是遇到不明原因的胸痛或背痛時,更應考慮主動脈剝離的可能性。

對此,黃提醒,主動脈剝離的死亡率極高,尤其在發病後的48小時內,每小時死亡率增加約1%,一旦突然出現劇烈且無法緩解的撕裂胸痛或背痛,或是胸痛伴隨冒冷汗、呼吸困難或昏倒,以及左右手血壓差異明顯(大於20毫米汞柱)時,應立即就醫。

主動脈剝離的死亡率極高,尤其在發病後的48小時內,每小時死亡率增加約1%。(示意圖/pixabay)

至於年輕人該如何預防主動脈剝離?黃軒強調,關鍵在於控制危險因子和定期健康檢查,血壓應保持在正常範圍內(120/80毫米汞柱),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高血壓病史患者,更應密切監測。

此外,對於患有馬凡氏症候群或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家族史的高風險者,應定期接受心血管檢查,例如心臟超音波或磁振造影(MRI),以監測主動脈的結構和直徑變化。同時,亦要避免吸菸、濫用藥物,並保持規律的運動和健康飲食。

留言衝人氣 3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