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腹瀉就診人次破13萬!醫盤點「5種常見細菌」易導致急性腸胃炎

分享:
0:00
volume_up

夏季因高溫炎熱容易讓食物變質,進而影響腸胃功能,一旦腸胃被細菌感染,就會出現腹痛、腹瀉和食欲不振等症狀,導致腸胃炎的發病率增加,對此,醫師盤點5個導致急性腸胃炎的常見細菌。

一旦腸胃被細菌感染,就會出現腹痛、腹瀉和食欲不振等症狀。(圖/Pixabay)

疾管署今(10)日表示,監測資料顯示,上週(9月1日至7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0,472人次,較前一週132,443 人次略降1.5%,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與2019年同期相當;另全國近四週(第33至36週)共接獲 101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6件,占55.3%)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6件,占34%)。

開業診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在臉書專頁《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整理5個導致急性腸胃炎的常見細菌,其中包括大腸桿菌、仙人掌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腸炎弧菌。

  •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最佳生長溫度為37℃,主要存在於人類和動物的腸道內。食物或水源若受到糞便污染,甚至微量的接觸也可能引發疾病。除了食物外,游泳時也可能接觸到大腸桿菌。因此,應在上廁所後徹底洗手後再處理食材,並且避免生飲池水或溪水。

  • 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最佳生長溫度為30℃,常附著於澱粉類食物如米飯中。仙人掌桿菌會產生神經毒素,導致腹瀉或嘔吐。這些細菌以孢子形式存在於生米中,若烹煮後立即食用一般沒問題,但若在常溫下放置過久,細菌會活化並產生毒素。建議用餐後及時將剩餘米飯放入冰箱保存,或避免隔餐食用,以確保健康。

鄭泓志醫師授權提供
5個導致急性腸胃炎的常見細菌。(圖/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
  • 沙門氏菌(Salmonella)

是全球三大食物中毒原因之一。最佳生長溫度為35-37℃,通常因野生動物、蟑螂或老鼠接觸食品而造成污染,常見於肉類、乳品和豆製品等含蛋白質的食物。感染後可能會出現腹瀉、嘔吐和38~40℃的高燒。為了避免沙門氏菌,保持環境清潔並加熱處理食物是關鍵。

  •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在35-37℃的環境中生長最佳,需加熱80℃以上30分鐘才能殺死。常見於常溫下放置過久的肉類、蛋製品、乳製品、盒餐、生菜沙拉、美乃滋和糕點中。感染後會出現嘔吐、腹痛、腹瀉及輕微發燒。調理食物時,環境、容器、手部皆需保持清潔,定期打掃消毒是上策。

  • 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鄭泓志建議,養病時患者及親友可以準備「20倍粥」。(圖/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

多見於溫暖沿海地區,最佳生長溫度為30~37℃。生鮮海產如魚、蝦和貝類容易受到污染,這些污染可能透過菜刀、砧板等器具傳播。腸炎弧菌在台灣的中毒率最高,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腹痛和發燒。處理生鮮食材時,應分開處理生熟食物的刀具和砧板,以防止交叉污染。

得到急性腸胃炎該怎麼處理?鄭泓志說明,除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會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外,有些細菌感染未必適合抗生素,這時醫師會開立緩解症狀的藥物,並建議多補充電解質以免脫水。

鄭泓志建議,養病時患者及親友可以準備「20倍粥」,以一杯米加二十杯水煮成米湯,熬煮完後打成稀爛的狀態,再加半茶匙的鹽巴即可。不僅能夠提供患者必要的水分和電解質,且內含的澱粉也能為身體提供能量,有助於恢復健康。

留言衝人氣 5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