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雖好發於65歲以上老年人,但臨床觀察發現年輕及中壯年患者也不在少數,且因容易忽視或隱忍症狀,導致病情快速惡化。一名20歲男大學生,平時陽光健壯、很少感冒,暑假期間卻反覆發燒長達2週,並出現臉色蒼白症狀,所幸母親察覺異狀帶他就醫,才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醫師提醒,血癌症狀不具特異性,常被誤認為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及時治療的機會。

血癌依據細胞分化程度及病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其中成年人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較為常見。台灣統計數據顯示,每年約有950至1000名新增病患確診此疾病。
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有四大常見症狀,包括「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以及「骨骼或關節疼痛」。他建議,若出現上述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時至醫院進行血液及骨髓檢查,確認是否罹病。
馮盈勳以該名男大生為例說明,由於主要負責造血的骨髓發生病變、染色體異常,不僅導致白血球數量不足,使免疫力下降而出現發燒症狀,同時正常紅血球數量也減少,因此出現臉色蒼白、容易疲倦等現象。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蕭惠樺也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35歲女性上班族因持續一個月的骨頭痠痛,起初被當作一般關節痠痛進行治療,後來經抽血檢查發現血液異常,才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原來她的骨頭疼痛是因癌細胞在骨髓內增生所致,卻被誤認為常見的腰痛或關節痛。

蕭惠樺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目前已有多種創新治療藥物,進入精準治療時代。年紀較輕、身體條件相對較佳的中壯齡患者有機會透過治療延長存活期。針對復發率高或難治型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目前也已有三款標靶藥物獲得健保給付,有效延長平均存活期。
蕭惠樺進一步提醒,除了四大常見症狀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胃口不佳、體重下降,或是血尿、血便等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泌尿道發炎、胃腸發炎或其他惡性腫瘤。她強調,只要有疑似症狀就應盡快就醫檢查,避免病情惡化導致器官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