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新研究顯示,即使攝取相同熱量的食物,若選擇在早上食用,燃燒的卡路里會比晚上多出兩倍。專家指出,將大部分熱量集中在早餐攝取,不僅有助於控制體重,還能預防代謝疾病,顛覆了許多人省略早餐或晚餐大吃的飲食習慣。

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姜惠珊表示,現代人因忙碌或早晨食慾不佳,常省略早餐以減少熱量攝取。但她強調,早餐對身體至關重要,「一日之際在於晨」,早餐能啟動身體代謝系統,尤其經過一整晚未進食後,身體能量普遍偏低,需要透過早餐補充。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翔如認為,早餐攝取與人體生理時鐘運行息息相關。若能讓進食時間與身體晝夜節律保持協調,將有助改善健康狀況。她建議起床後一至兩小時內進食,有助提高身體能量,並使飢餓感與腸道節律保持一致。研究顯示,不規律的用餐時間可能導致腸道微生物與晝夜節律基因作用紊亂,進而引發肥胖和高血糖問題。
彰濱秀傳醫院外科部主任林建華指出,晚上是一天中基礎代謝率較低的時段,人體開始進入休息狀態,此時不宜攝取過多食物。他特別強調飲食內容的重要性,「吃對食物有利身體代謝」,例如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在消化過程中會消耗更多能量。林建華認為,正確的進食時間與食物選擇對減重極為重要。
研究發現,大腦中的中央生理時鐘會調控一天中進食反應的變化。相較於其他時段,剛起床時攝取餐食雖然升糖反應較低,但會引發較強的飽足感與生熱反應。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廖誼青表示,早餐攝取較高比例的熱量,特別是碳水化合物,比起將相同餐食安排在晚餐時間,更有助於長期控制肥胖和相關代謝症候群。

姜惠珊進一步指出,充足的早餐能量有助於脂肪消耗,規律攝取早餐的人體脂率通常較低。她建議早餐要「吃得飽吃得好」,以促進身體代謝,達到更佳的體重控制效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部長顏啟華教授也認為,將一整天熱量集中在早餐的人,體重減輕效果較為顯著。他建議減重者應選擇高纖維、低糖、低油的原形食物為早餐主食,並確保蛋白質攝取充足。
研究結論指出,早上熱量消耗效率優於晚上,且早餐後血糖和胰島素濃度升高的幅度比晚餐後低。因此,相較於豐盛的晚餐,選擇豐盛的早餐更有助於預防代謝問題,為健康飲食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