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男胃痛!中醫揭麵食是元凶 改吃「地下蘋果」見效

分享:

一名22歲男大學生因長期飲食不規律、生活壓力大,出現胃痛、脹氣等症狀,連服用胃散和止痛藥都無法緩解。中醫診斷後發現,麵食是加重症狀的主因,建議他改以馬鈴薯為主食,搭配飲食控制及中藥調理後,腸胃問題幾乎沒再復發。

男子初診時腹部扣診竟發出如敲鼓般的聲響,顯示嚴重脹氣情況。(示意圖/Pixabay)
男子初診時腹部扣診竟發出如敲鼓般的聲響,顯示嚴重脹氣情況。(示意圖/Pixabay)

這位男學生自18歲離家求學後,生活作息變得紊亂,除了面臨繁重課業壓力,還需兼職補習班工作。他經常錯過正餐時間,深夜才以消夜果腹,且常常吃到撐才睡覺。這樣的生活型態持續兩年後,他開始出現胃痛、脹氣、打嗝和胃酸逆流等症狀。

中醫師羅珮琳表示,這名有腸躁症病史的學生,在初診時腹部扣診竟發出如敲鼓般的聲響,顯示嚴重脹氣情況。患者反映只要食用麵食就會加劇不適,經診斷為「肝鬱氣滯、脾虛」體質,導致腸胃功能失調。

羅珮琳指出,此類患者應避免食用容易產氣的食物,特別是經發酵的麵類製品如麵包、饅頭和包子,建議改以天然澱粉類食物為主食。她推薦以馬鈴薯、芋頭、南瓜等替代,其中馬鈴薯最適合作為主食,不僅熱量較低且具高飽足感。

馬鈴薯素有「第二麵包」、「地下蘋果」的稱號,是西方國家常見的主食,與一般主食類食物相比,馬鈴薯的熱量較低、飽足感高,不易引發肥胖。(示意圖/Pixabay)
馬鈴薯素有「第二麵包」、「地下蘋果」的稱號,是西方國家常見的主食,與一般主食類食物相比,馬鈴薯的熱量較低、飽足感高,不易引發肥胖。(示意圖/Pixabay)

從中醫角度來看,馬鈴薯性味甘平,可入脾、胃、大腸經。羅珮琳解釋,《湖南藥物志》記載馬鈴薯具有「補中益氣,健脾胃,消炎」功效,《本草綱目》也提到其可幫助兒童解痘毒,但因藥性偏弱,主要作為食療使用。羅珮琳表示,馬鈴薯素有「第二麵包」、「地下蘋果」的稱號,是西方國家常見的主食,與一般主食類食物相比,馬鈴薯的熱量較低、飽足感高,不易引發肥胖,對腸胃虛弱、體質易脹氣者來說,是米飯之外的理想選擇。

羅珮琳提醒,馬鈴薯雖可外敷消炎、舒緩燙傷,但生馬鈴薯汁不適合飲用,因人體無法吸收其中的有效成分。從營養學觀點,馬鈴薯富含維生素C、B5、B6及鉀、鐵、鎂等礦物質,這些營養素有助於強化免疫系統、調節血壓和促進能量代謝。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