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230億元打造的淡江大橋於今(16)日上午舉行合龍儀式,連接起淡水與八里兩地,預計明年5月正式通車,可望縮短約25分鐘路程。
根據規劃,淡江大橋預計於2026年5月正式通車,屆時往來淡水、八里兩地的車程將大幅縮短,前往桃園機場或台北市區更可節省約25分鐘路程,為淡海新市鎮及北海岸地區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施工廠商工信工程副總裁陳煌銘曾分享,淡江大橋在施工過程中克服了6項重大工程挑戰。其中,主橋塔採用3D曲面造型,無法使用自動模板,施工團隊卻比預期更快完成模板製作。橋塔基礎面積相當於一座國小操場,需要144根鋼管樁支撐,施工團隊更改良原設計,採用兩層環型支撐露天開採方式,有效提升工程進度。
在施工品質要求方面,陳煌銘指出,工程團隊打造58支直徑2.5公尺的基樁,使用1萬5000立方混凝土,品質標準更勝水壩工程。橋體鋼構重達500至700噸,採用核能電廠等級的焊接技術,技術門檻之高,導致訓練完成的人才經常流失。
交通部公路局表示,淡江大橋是台灣首例採用國際競圖方式設計的橋樑工程,施工團隊更匯集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及德國等國際專業人才共同打造,完工後將成為台灣重要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