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書璿/綜合報導
中部一名年輕女子平時因工作緣故須近距離接觸人群,近日她自覺低燒、容易疲倦,手部出現不明水泡,嚇到掛家醫科門診,結果醫師發現始作俑者竟是「壓力」。專家呼籲,民眾若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暴露史及接觸史,由於猴痘病毒有「外套膜」,適時使用酒精、乾洗手也可以降低感染率。
圖/pexels提供
我國目前累計52起猴痘(Mpox)病例,包括43例本土個案和9例境外移入,清一色為男性。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猴痘的水泡、皮疹很容易跟水痘、麻疹等其它疾病混淆,這也是猴痘防治不易的原因之一。
沒想到,近日一位妙齡女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科求診表示,最近不僅特別容易疲倦,手部也出現小水泡,前一晚體溫很高。她自述因工作關係須近距離接觸人群,相當擔心罹患猴痘,陳怡成醫師透過問診及抽血檢查,診斷小美並未感染猴痘,而是因為工作壓力及情緒因素導致抵抗力下降,才會誘發汗皰疹及輕微發燒。
陳怡成開立了外用藥膏並叮囑她多休息,若因工作性質屬於猴痘傳染高風險族群,可至疾管署「 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 」登記,媒合醫院接種疫苗。
陳怡成提到,最近出現許多猴痘確診案例,讓許多看診民眾不免感到擔心。他提醒,猴痘病毒藉由皮膚傷口、呼吸道、眼、鼻或口腔黏膜進入人體,主要症狀是在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出現淋巴腺腫大情形,且有發燒、畏寒、頭痛、肌肉痛及關節痛等症狀,並在皮膚或口腔內側出現水泡、斑疹、膿疱,症狀期間屬高傳染風險時期。
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應配戴口罩儘速至感染科或家醫科門診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協助醫師檢查及判斷。陳怡成表示,若感染猴痘也無須過於擔心,多數個案的症狀會在幾週內自行結痂、痊癒,病患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可望順利康復。
陳怡成進一步說明,猴痘發病前6~14天的病毒潛伏期或病毒量低的個案,可能出現「無症狀」的情況,因此在疾病流行期間,民眾應減少可能造成感染的高風險行為,例如多重性伴侶、生食肉類,面對面溝通前先戴上口罩,避免近距離飛沫傳播,也要謹記「勤洗手」降低感染風險,因為猴痘病毒有「外套膜」結構,使用酒精、乾洗手可加以破壞並大幅降低病毒量,若使用肥皂清潔手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