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與腸子本身無關! 中醫推按摩「2穴位」穩定神經、改善腹脹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似乎只要是排便狀態不穩定,就會被簡稱是腸躁症。中醫表示,腸躁症就是腸道功能性障礙,就是排除腸子本身的結構問題(潰瘍、腫瘤、發炎之類的)的各種腸道不適。

圖/王昱琳中醫師。芋泥の秒懂中醫學。

龜山文學風澤中醫診所王昱琳在臉書專頁中發文指出,腸躁症會有三項表現,包括肚子痛、肚子脹氣、排便改變(便秘或腹瀉,或兩者交替)還有症狀每週發生,且持續3個月以上。

腸躁症不是什麼大病,但卻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王昱琳表示,中醫治療腸躁症,主要是兩個方向,疏肝理氣和健脾袪濕,就是安定過度興奮的神經,重整腸道機能,改善腹脹、腹痛,建立正常的排便規律,腸躁症的人大多是壓力比較大的族群,中藥也能幫助放鬆神經。

王昱琳提醒,要改善腸躁症,一定要建立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不要吃太飽,避開容易產氣與難消化的食物(地瓜、糯米、乳製品等)。

圖/王昱琳中醫師。芋泥の秒懂中醫學。

王昱琳建議,平常也可以多按下述兩個穴位,可以穩定神經、改善腹脹、緩解便秘和腹瀉。另外,如果搭配針灸,效果會更好。

  • 太衝穴:足大趾和第二趾間的凹窩。
  • 足三里穴:膝蓋下四指幅 脛骨外一指幅處。
圖/王昱琳中醫師。芋泥の秒懂中醫學。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