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外媒的研究報導指出,許多常見的「心靈雞湯」激勵語句,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安慰效果,反而可能加重人們的焦慮與壓力,並列出七種常見的「好心建議」,提醒大眾在給予關懷時需更謹慎。

外媒《Bright Side》報導,「永不放棄」這類看似積極正向的建議,可能導致人們過度執著於無效或有害的目標。若某件事已明顯阻礙個人發展或身心健康,適時放手反而更有助於開創新的機會。
在感情議題上,「感情需要努力經營」的觀點也受到質疑。報導指出,將失敗的感情歸咎於不夠努力是一種誤解,健康的伴侶關係不應讓人感到持續疲憊或需要過度勉強。
針對身體形象議題,「想吃什麼就吃」的放縱態度同樣遭到專家批評。報導強調,真正的身體自信應建立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上,而非忽視潛在的健康風險。
在情緒療癒方面,「要原諒才能療癒」的說法也被指出存在盲點。專家表示,面對曾造成傷害且未感到愧疚的人,不原諒但放下同樣是有效的情緒處理方式。
在育兒方面,「讓寶寶自己哭一哭就好」不是一個好方法,反而導致孩子產生被忽視的陰影,很可能讓孩子未來產生黏人或容易焦躁的傾向。
報導特別提醒,當朋友遇到困境時,簡單回應「一切都會好起來」並非最佳安慰方式,相較之下,真誠的傾聽與同理心更能幫助對方度過難關。另外,「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雖然聽起來好像很正面,但適量的比較能激進自己前進、進步。
事實上,市面上有關於「心靈雞湯」的書籍琳瑯滿目,甚至經常在各大書店排行榜出現。有網友曾在PTT討論「會不會對心靈成長的書感到討厭」,因為那些文字看似很有內容,仔細想想後卻沒什麼獲得什麼。該篇貼文曝光後,意外掀起鄉民共鳴,幾乎一面倒留言「不需要別人教怎麼活著」、「我也不愛這類型書 ,周遭很多愛看這種假文青的」、「就雞湯文 沒意思」、「這種書不是買來讓自己吸收的,是來秀給別人看,你看我好正向好知性喔」。

另外,也有網友點出喜歡心靈雞湯文的年齡分水嶺,表示「三十歲之前很愛看,四十歲之後當屁」,不過也有網友沒那麼排斥心靈雞湯文,表示「隨便看看打發時間蠻好用的,真正用途再說」、「雞湯文只能偶爾服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觀念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