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日前三讀《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正式將核電廠運轉年限由40年延長至60年。國民黨立委張嘉郡表示,人民要的是乾淨的空氣、穩定的供電、可負擔的電價,而不是一個被意識形態綁架的能源政策。

張嘉郡指出,《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的修法歷經完整程序,從去年七月的委員會初審、今年三月的公聽會與第二次審查,到五月的朝野協商,充分展現立法院在重大能源議題上的理性與務實。這次修法通過,正值關鍵時刻。再過四天,核三廠二號機即將除役,台灣將正式踏入「非核」時代。
張嘉郡續指,然而台灣的發電結構已嚴重失衡。如今,全國八成以上電力仰賴燃煤與天然氣,這種高度依賴火力的結構,不僅讓我們成為全球少數仍大量依賴「髒電」的先進國家,空污更對我們的孩童與長輩的健康造成損害。
張嘉郡進一步點出,更現實的問題是,天然氣太貴。根據能源局資料,受國際政治影響,進口天然氣價格飆升,導致台電連年虧損,陷入「漲電價」或「撥補虧損」的困境,民眾與產業的負擔日益加重。
張嘉郡分析,反觀核能,不只穩定低碳 ,更具經濟效益。根據台電資料,核電每度僅1.87元,遠低於離岸風電6.5元與太陽光電4.7元,是同時兼顧穩定與減碳的選項。連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都直言:「讓核電幫忙,每年可替台灣省下數千億元。」
張嘉郡認為,事實上,延長核電運轉年限,早已是全球潮流,包括:美、日、韓、法、甚至瑞士等多數已開發國家,都在延役既有機組,甚至規劃新建,全球都在務實調整,只有台灣還原地踏步,被意識形態綁住了手腳。
張嘉郡進一步表示,而民意更是早已走在政府前面,根據《天下雜誌》2024年調查,近七成民眾支持繼續使用核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的調查也顯示,超過六成民眾支持核電,這些數據顯示,人民的選擇比政府更清楚、更務實:人民要的是乾淨的空氣、穩定的供電、可負擔的電價,而不是一個被意識形態綁架的能源政策。
張嘉郡強調,這次修法,是為台灣創造一個修正錯誤政策的契機。既然法源已備,行政部門應儘速啟動現有核電機組的全面盤點與安全評估,回到專業、理性、務實的路線上,別再讓意識形態凌駕公共利益,讓台灣走出一條穩定、乾淨、負擔得起的能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