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印度、巴基斯坦兩個南亞軍事強權發生空戰,巴國顯然獲得壓倒性戰績。對此,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強調,儘管因為本次空戰表現優異大有斬獲,因此外界對於大陸軍備產品都給予高度評價,但解放軍與大陸軍工產業卻表現出異常冷靜態度,或許代表就算使用相同或類似軍備系統與載台,但若是時空易位,恐怕勝負難料。

近日張競在臉書表示,儘管有許多評論認為整個南亞空戰的作戰環境相對單純,但實際上印巴交鋒區域高山峻嶺密布,其實會構成防空雷達陣地偵搜、監控的死角與盲區。
因此印巴雙方對於掌握低空目標,都必須長時間運用空中預警機,以俯瞰模式掌握與辨識敵方空中載台,可能運用山谷地形掩護或是以超低空模式,突破防空警戒網,進襲空軍基地、觀通站台及防空火力陣地等。
張競指出,其次必須對比空中目標回跡在空中消失座標點與戰機殘骸被發現地點;比對前述資料後其實就會發現,某些戰機被擊落的高度應該相當低。如果測量被擊落目標殘骸與特定機場跑道頭的相對位置,再比對戰機已放起落架,思考自衛電戰系統在降落時是否關閉以免干擾導航信號,將有助於重建被擊落目標當時實際運作樣態。
此外張競也認為,外界應該思考一點,具備視距外接戰能力的長程空對空飛彈,目標優先選項應該是敵方速度較慢、在較高高度盤旋執勤的空中預警管制機、加油機,還是速度較快、機動靈活,又飛在較低高度、充滿地形干擾雜訊的高性能戰機。
張競強調,許多軍事評論者依據巴基斯坦空軍的大陸製軍備產品在空戰中大有斬獲,就武斷推論既然巴國師法解放軍能有此等表現,解放軍的戰力必然更上層樓。但其實印巴交鋒地區本就具有其特殊作戰環境,巴國必然要因地制宜,才能適當發揮大陸製軍備產品效能。
所以就印巴交戰結果去推估解放軍的戰力,在整個邏輯思維上確實是過度輕率武斷。解放軍未曾高調評論南亞空戰,反而異常沉默,或許就足以證明其對於南亞空戰的虛心研究認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