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急診新政惹議!醫師:改名字就能解決等待問題?

分享:

衛福部為解決國內急診壅塞問題,計畫將急診留觀床改為「short stay unit」(短期停留單位),引發醫界質疑。胸腔科醫師蘇一峰直言,此舉只是讓病人「在急診住院」,並諷刺衛福部是「大天才」。

台灣「醫療地獄」的情況仍未解決。(圖/中天新聞)
台灣「醫療地獄」的情況仍未解決。(圖/中天新聞)

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解決急診壅塞問題需從院前分流做起,包括鼓勵基層假日開診及落實家醫計畫。他指出,目前已將急診留觀護理費提高到急性一般住院的九成,接下來希望將「observation unit」(觀察單位)改為「short stay unit」(短期停留單位)。

石崇良強調,此計畫目的是讓急診不僅是觀察,更要進行治療,且必須提供獨立空間而非走廊。他解釋,過去急診觀察床主要用於最後診斷、等待住院或轉院,但未來的短期停留單位將可處理需住院1至2天的肺炎病人,讓他們在此接受抗生素治療,病情控制後再轉至在宅急症照護或門診靜脈注射抗生素(OPAT)。此外,病患也可在此接受化療,或進行外傷、輕微腦震盪的觀察。

衛福部長石崇良。(圖/中天新聞)
衛福部長石崇良。(圖/中天新聞)

對此政策,蘇一峰在社群媒體發文批評:「衛福部這次真的大天才了!急診一大堆病人沒辦法住院,直接把急診躺床變成病床區就解決了!秒變成0人等待住院!」他質疑此舉只是換湯不換藥,「以後就沒有等住院的病人了,全部都在急診住院了!」

網友對此議題反應不一,有人擔憂保險理賠問題:「之前在急診等病床,保險都說沒辦理住院不理賠」;也有人質疑此政策可能增加急診室離職率。更有網友指出:「好像換了個名詞,事情就解決了」、「換湯不換藥啊,空間、人、藥物等還是照舊,只是名目換了而已,一個既介於急診跟住院,既不屬於急診又不屬於住院的神奇空間」。

衛福部除了推動短期停留單位外,也同步擴大在宅急症照護計畫、推動門診靜脈注射抗生素及設置UCC等措施,希望能全面緩解醫院待床壓力,改善急診壅塞問題。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