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ion id="attachment_104156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50"] ▲如今透過網路,讓新聞快速分享與傳播 (圖/中時電子報資料照 )[/caption]
到底甚麼是「假新聞」? 這個在傳播媒體原本很容易被定義清楚的詞彙,在選舉期間或是被特定人物呼喊下,居然無形中成為一種工具,透過媒體及網路不斷的無限傳播,甚至成為打擊異己的起義口號。
相信大家對於最愛罵「假新聞」的美國川普總統可是印象深刻,他很擅長在各種場合、Twitter大罵不利於己的新聞報導,前一陣子他甚至在白宮記者會上率性的拒絕CNN記者阿科斯達(Jim Acosta)的提問,當眾羞辱記者「粗魯、糟糕」,當晚還將阿科斯達列入禁止採訪者。
[caption id="attachment_1041578" align="aligncenter" width="656"] ▲川普總統常遇到不友善媒體報導負面新聞就喊「假新聞」(圖/路透社)[/caption]
而對於「假新聞」的名詞動輒出現,世新大學通識中心講師沈超群對此現象表示,這突顯出時下民眾對於「無法確定之事不要任意傳播」、「謠言止於智者」的重要性。
●到底甚麼是假新聞?
根據2018.12月政院工作小組對假新聞的定義為「出於惡意、製造假的、造成危害」。而在傳播學者眼中又是如何來看待「假新聞」這樣的議題?沈超群指出,可以將之分為兩種層面,第一部分是傳播管道:當
「新聞製造者」透過了
「新聞轉發者」,最終傳遞給了
「新聞接受者」,身為這個架構中的一份子,我們該如何自律與區別真假新聞呢?
而從新聞的特性,我們又可將大家交相指責的假新聞,區分為
「故意」的假新聞:故意撰寫的文章或是報導影片;
「無意」的假新聞:這類屬於不小心寫錯或報導有疏失的新聞;還有第三種,則是
「無知」的假新聞,撰寫者在不知道或無法判斷之情況下,卻照樣發佈或轉發了新聞。
舉例來說,多年前發生的一則祭拜喪家「腳尾飯」新聞事件,受訪者和內容有多部分都非真實,那屬於故意的假新聞。而近日立委補選吵得沸沸揚揚的「文旦丟水庫」新聞,起源於某台一場新聞直播節目片段,農民在初次面對鏡頭訪問,激動中口誤,隨後受訪者也公開澄清,這屬於無意的新聞錯誤,並不是刻意的造假,但被有心人不斷的批判、傳播下,或多或少造成了一些影響。
[caption id="attachment_1041549" align="aligncenter" width="961"]
▲許多媒體人都被最近幾次選舉中,一個不小心的口誤或小錯誤,動輒會被拿來作文章或是在網路上猛批之情況,感到匪夷所思 (圖/翻攝謝寒冰粉絲團)[/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041547" align="aligncenter" width="656"]
▲近日被吵得沸沸揚揚「文旦事件」,麻豆柚農郭新聰(左二)與其他柚農拿出去年照片,證明去年麻豆文旦確實因產量過剩賣不好,個別果農將自家賣不出去的文旦傾倒在自家果園土地旁。(圖/中時李其樺攝)[/caption]
資深媒體人董智森也表示,在採訪過程中沒有記者不曾失誤,如果只是口誤或一點錯誤,經過修正,我們並不應該將之歸為「假新聞」;真正令人擔心的是,有些人會刻意拿訂正前的報導去做文章或是做為打擊對手工具,才是真正的惡意。
●假新聞怎麼管?
對於「假新聞」,到底怎麼管制? 行政院長蘇貞昌和民進黨立委們昨(19)日甚至大罵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簡稱NCC)管理不當,這是否真的言之有理? 其實目前台灣對於網路新聞或相關新聞的管理並不完善,甚至存在著灰色地帶,以新聞內容由文化部主管,對於日常新聞地方主管機管有權責, NCC則是主管著電視及網絡。
沈超群認為,基於新聞自由,不該任意處罰。而當前政府倒是有需要自我檢討的地方,近來許多被稱之為「假新聞」的報導,政府拿出了甚麼具體的澄清數據或事實呢? 就像常常眾人在猜測官員異動,政府事前都聲稱不是事實,結果全部命中,那這樣也算是在製造假新聞嗎?
董智森也指出,目前執政者及其團隊動輒將本身不得民心,歸咎於假新聞所造成,如此的美化自己與作法,反倒有可能讓自己成為了假新聞中心;想要利用政治力去攻擊NCC,造成寒蟬效應,對於一個過去堅持捍衛言論自由的政黨來說,並不恰當。
在現今這個網路當道的時代,網民們經常不小心就被帶風向,或者是一些想要順著潮流走的人,害怕被罵而跟著大家人云亦云者,面對各式各樣的新聞來源,都還是應該保有自我正確的判斷才是。
●學會看懂新聞 不要隨意傳播
一個國家的進步和民眾成熟度,還是需要自律和自主明辨是非。沈超群說,他個人就非常建議將「媒體識讀」加入國高中必修科目;一般民眾面對無法確定事實的文章或報導,最簡單與負責任的態度,就是不要隨意傳播。
[caption id="attachment_1041546"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08"]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教大家識別並避免相信錯誤訊息(圖/取自IFLA)[/caption]
自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開始,假新聞(Fake news)一詞漸發火熱。目前各國都還在積極的加以定義與商討如何管制,但在資訊混亂的現今,要如何識別並且避免相信錯誤訊息呢?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提出了幾點給讀者參考。
1.考慮資訊來源Consider the source
對可疑網站及其使用和聯絡方式進行調查。
2.詳細閱讀Readbeyond
為了吸引讀者,標題可能誇張失實,要詳細閱讀內文。
3.查核作者Check the author
對作者進行快速搜尋,查核是否真有其人、具良好信譽?
4.資料來源Supporting sources
點擊網站的連結,確定提供的資訊有助理解內文。
5.檢查發佈日期Check the date
重新發佈舊的新聞故事,並不代表它們與現今的事件相關。
6.這是個笑話嗎?Is it a joke
查究網站和作者,以確保是真實。
7.拼除偏見Check your biases
信仰可能會影響個人的判斷。
8.向專家請教Ask the experts
向圖書館館長諮詢或瀏覽可檢查到事實的網站。
(快點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