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菲/「雙普會」聯手抗華? 本文不以為然

分享:

文/周忠菲(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8月15日,川普與普丁在阿拉斯加安克拉治的兩小時45分鐘的小範圍會談結束後,隨後烏克蘭停火進程會談搬到華盛頓,美歐出現衝突,吸引了全球關注。其中,「雙普會」在「和平協定」問題上顯示的,「任何協定都沒有美俄之間的戰略姿態更重要」這一現象,值得關注。本文認為,「雙普會」展現了美俄戰略影響力對世界的影響。

普丁(左)、川普(右)。(圖/美聯社)
普丁(左)、川普(右)。(圖/美聯社)

一個月前,7月15日,川普宣稱:「俄羅斯如果不能在50天內與烏克蘭實現停火,美國將對俄羅斯徵收非常嚴厲的關稅及次級關稅,並將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包括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的軍事援助」。此對俄大招一出,霎時間導致「棄俄論」成為國際輿論主流。「川普將拋出震撼性對俄政策」、全球地緣政治版圖將被改寫等論調甚囂塵上。西方媒體完全忽視現實世界中,俄羅斯影響力的客觀存在。

就在這些熱鬧非凡的景象中,美俄開始露出戰略合作的端倪。會談結束時普丁聲稱:「雙方達成某種理解」,川普依然強調:「沒有協議」。但後續事態證明,原來預判的「雙普會」將「很難一錘定音」,變成了「一錘基本定音」。西方「領土正義」的包袱,遭川普拋棄。

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信號是經普丁之口轉述,川普說「如果當年他當總統,就不會有這場戰爭」。美俄各自的實力地位,美國當前的政治特徵,使川普能夠「一句話解套」,美俄「死結」,變成「活結」。可見領導人的決策以及戰略選擇的重要性。

下面圍繞美俄戰略影響力的發揮,談幾點看法:

一、美俄試探戰略合作,「未成曲調先有情」

美國已故總統尼克森在《六次危機》中總結:「戰略意味著選擇,以及選擇重點的確定」。從國際戰略視角看,這場「雙普會」,可視為美俄之間戰略合作的試探。在表現形式上,可謂「未成曲調先有情」。用普丁之言來「佐證」,就是:「我們可以對彼此說友善話語」。當然,其它如強調:阿拉斯加是「共同遺產」,白令海峽「跟俄羅斯和美國的共同歷史密切相關」,都是「戰略含義」的表達。其實,最能傳遞戰略意涵的信號,藏在豐富的細節裡。

其一,普丁到達阿拉斯加時,俄國外長拉夫羅夫,特意穿了件帶「CCCP」(蘇聯)字樣的衣服。其二,俄羅斯國營媒體重點報導的細節是:普丁獲准乘坐軍用飛機飛越美國領空;受川普紅毯迎接;與美國總統同乘專車「野獸號」前往會議地點。其三,國際媒體普遍強調:「普丁與川普是在平等的位置上談判」。美媒CNN批評:這是「川普向俄羅斯靠攏的政策轉向」。可見媒體對美俄戰略合作動意已有所感知,只是不便挑破。

二、美俄戰略影響力

「雙普會」後不到兩天,美俄戰略影響力充分顯現。

其一,歐洲領導人立即奔赴華盛頓參與將舉行的美歐烏高峰會談。同時,美國媒體就停火問題放出資訊,稱前述7月15號川普的講話是對停火問題開出了條件。稱普丁已經承諾「只要他在位,就不會進攻歐烏」。而「這點,將寫入俄羅斯憲法」,有些「潑冷水」的味道。

其二,美國不掩飾與歐洲的分裂。在華盛頓,美歐就完全停火,和平協議、邊談判、邊停火發生爭議,典型的如法國總統馬克宏提出應在美俄烏「三方會談」之餘,進行由美俄歐烏領袖參加的「四方會談」。出現的一個戰略悖論是,結束烏克蘭戰爭的重要性相對下降,美歐分裂的日益突出,越來越引起關注。

其三,俄羅斯「戰略影響力」的提升。這涉及普丁「是否贏家」的判斷。普丁返回莫斯科後,分別與南非領導人、獨立國協國家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通話,介紹美俄峰會的內容。「雙普會」背景下,解讀俄羅斯「戰略影響力」的提升,有待展開。

普丁返回莫斯科後,分別與南非領導人、獨立國協國家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通話,介紹美俄峰會的內容。(圖/美聯社)
普丁返回莫斯科後,分別與南非領導人、獨立國協國家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通話,介紹美俄峰會的內容。(圖/美聯社)

國際關係是大棋局,對走棋者,無可厚非。作者此處,略舉史實供參考:

2001年,普丁是第一個站出來對小布希政府的反恐行動表示支持的西方國家領導人。表達方式是他直接對小布希說:「俄羅斯在阿富汗的基地,你隨便用」。

效果之一,從2001年到2007年,國際油價從美桶47美元上漲到140美元,其間,俄羅斯GDP每年平均增長7%,人均收入從8千多美元,上升到1萬6千多美元。

回到今天,有報導稱,川普的戰略眼光瞄準了被視為俄羅斯傳統勢力範圍的高加索地區,不久前,美國已在亞塞拜然境內取得了軍事基地的租借權,租期一百年。而路透社報導,國際投資者正高度關注美國是否會為了開發北極地區尚未開採的巨大能源資源,向俄羅斯靠攏。稱這一重大地緣政治轉向,將迫使歐洲迅速增加國防開支。

三、對中國的影響

對「雙普會」的戰略影響,一種老生常談認為,這是美國聯俄抗華、聚焦兵力於印太之戰略佈局「雛形之初顯」。本文不以為然。

川普在安克拉治美軍基地迎接普丁。(圖/美聯社)
川普在安克拉治美軍基地迎接普丁。(圖/美聯社)

其一,「雙普會」產生的戰略衝擊,主要在美國與西方內部。美國奉行有利於美國的「優先原則」,不會考慮歐洲,具有鮮明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含義,遠超過「拋棄烏克蘭」這一「國際道義」的顧慮。

如何面對一個軍事上不能戰勝的俄羅斯,是歐洲接下來必須消化的「硬核」。這不僅僅是「歐洲戰略自主之路還很漫長」,這樣輕描淡寫的問題。這次西方對「雙普會」現實的接受,對俄羅斯戰略影響力的評估,重大依據就是戰場。即戰場上俄羅斯的不可戰勝,決定了西方在談判桌上的地位。如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在談到解決俄烏衝突的根源時,其外交措辭是:核心問題在於「他們想不想停戰」。他指出:俄方僅今年7月就有2萬軍人陣亡,可見其願意付出代價。

其二,所謂美國正極盡所能在「穩俄」、「和俄」,甚至「聯俄抗中」,美國的戰略意圖就是要集中一切精力,整合一切戰略資源,以便全力應對中國。這類說辭不僅在歐美輿論中已站不住腳,而且還有在亞洲為戰爭罪犯國「翻案」的嫌疑。

無論川普政府是「有心無力」,還是「無力無心」,這種一廂情願的論調,打著「支持民主正義」的旗號,宣稱所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目的仍然是企圖製造地區局勢緊張。而現實是,俄烏戰爭對亞太地區安全格局的影響之一,是北韓軍事實力大增,導致半島戰略局勢出現變化,影響到韓國最近表示將調整政策,緩和與北韓的關係。

其三,這次「雙普會」是美俄的戰略合作進行試唱。美國的全球戰略仍在佈局中。中國不會掉以輕心,但中國與俄羅斯背靠背的戰略關係,不可動搖。這是中俄之間的戰略互補性所決定的,也是以中國自身的戰略實力為依託的。操之在我。中國的立場,一以貫之,其原則就是維護地區安全與和平。

中國沒直接出面參加俄烏停火的談判。普丁表示,中國是影響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到美國之前給中方打了電話,會談後發表了烏克蘭後續和平問題,有賴中國參與的信號。「雙普會」本身也說明,美俄戰略影響力的發揮及其運用,來自長期戰略交往的積累,非一蹴而就。歷史因素,非常重要。

今天,觀察大國關係以及地區格局演變時,需避免極端論,避免出現一個傾向掩蓋另一個傾向,進而否定歷史的現象,將考驗「新一代國際關係」。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