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罷免案結果出爐,24席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全數罷免不通過,遭到完封。對此,資深媒體人何啟聖分析,國民黨看似贏家,但這件事真正反映出的,是兩大政黨不同層面的自我崩壞。

何啟聖臉書全文如下:
罷免案全軍覆沒:民進黨的誤判、司法的反噬、國民黨的怠惰
2025年7月26日,全台25件罷免案全面投票,結果全數未過門檻,堪稱罷免運動的「總潰敗」。表面上,國民黨立委全數存活,似乎成為贏家,但若深入剖析,這場政治事件真正反映出的,不是誰贏誰輸,而是整個制度設計與政治操作的荒謬性,以及兩大政黨不同層面的自我崩壞。
首先,民進黨策動這場罷免潮,本質並非出於公共問責,而是明顯的政治清算。多數被罷立委都是2024年1月選出、2月上任的現任立委,至今任期僅一年半,並未出現重大違法或嚴重失職情形。罷免原是人民對失格代表的補救機制,卻被扭曲為政黨鬥爭的延長戰場。更甚者,部分罷免文宣與發言刻意將異議者抹紅為「中共同路人」,以情緒對立取代實質論辯,激化社會分裂,引發多數中間選民反感與疑慮,反向動員的力量也就此成形。
然而,這場罷免案的失敗,並不單由民進黨操之過急所致。司法系統的過度介入,才是壓垮罷免運動的另一大主因。在罷免連署過程中,檢調系統動作頻頻,不僅搜索據點、約談志工,更將部分發起人聲押禁見,導致社會瀰漫寒蟬效應。許多原本願意參與連署的民眾,因擔憂被調查、留下紀錄而選擇抽身。雖司法單位強調依法辦案,但介入時機之巧、行動之強,難免讓人質疑其背後的政治動機。
在民主社會中,司法應為守門人,而非成為政治對弈的一方。當人民發現連署也可能遭追訴、罷免也可能成為高風險行動時,公民參政空間就此被壓縮。這種「法律威嚇式干預」,雖不見血,卻最具殺傷力,其對罷免運動所造成的癱瘓性打擊,不容忽視。
至於國民黨,雖然在此次罷免戰役中全身而退,卻絕非「主動獲勝」。整場抗罷行動多靠各立委自力救濟,黨中央毫無整體戰略與論述,顯示其領導核心薄弱、資源整合力低落。更令人難堪的是,多起罷免連署案爆出「抄名冊」醜聞,包含筆跡雷同、簽名虛構、甚至連死亡名單都被冒用,顯示地方基層為追績效鋌而走險,紀律蕩然。而黨中央對此非但未積極處理,反而選擇低調迴避,反映出長期的治理鬆散與監督失能。
國民黨更應被追問的是:作為立法院最大黨,為何面對罷免制度中的結構性矛盾,卻遲遲不提修法?
現行《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中規定,罷免案成立需「同意票超過投票總數的一半,且達原選區選舉人總數的25%以上」。問題是,立委當選採「相對多數制」,也就是說,可能一位立委只需 35%、甚至30% 選票即可當選,但罷免他卻只需動員 25% 的選民出來投「同意」票,且不需高於原當選票數。這代表一個少數群體,便可能推翻多數人投票所產生的結果,構成「少數罷免多數」的結構性荒謬。
這種制度設計鼓勵政黨將罷免視為鬥爭工具,而非問責機制。而國民黨明知此問題存在,且本次成為主要受害者,卻不見任何立法主動,既不提案調整門檻、也不建議導入預審機制或審議委員會制度,只顧短期存活,毫無制度責任感,形同政治懶政。
總結來說,這場罷免案是一次制度與政治的三重失敗。民進黨操作過度、喪失民心;司法介入過重、壓抑公民權利;而國民黨則怠於監督、懶於改革。這三者疊加,使罷免制度從民主保障工具淪為政治操作平台,破壞制度信任與選民信心。政黨若仍只想在制度縫隙中生存,而不願從制度中建立責任,最終將不只是罷免案的敗選,而是民主本身的沉沒。選舉可以輸,制度不能壞;否則,人民會記住的不只是誰被罷免,而是誰毀了他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