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談判出現新進展,據《中國時報》今報導,外傳台美關稅談判內容將包含增加國防支出及採購武器裝備。在賴政府已承諾明年國防支出將達GDP 3%以上的情況下,由於年度國防預算無法完全支應,預計將透過編列軍購特別預算方式因應。然而要編列多少預算,恐怕國防部也未必拿捏得住,且軍售更涉及機密,台灣被美國予取予求、毫無討價還價的空間,應該就是美國總統川普說了算。

《中國時報》今天(11日)報導,外電曾指出國防部提出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000億元)的軍售採購清單,軍方內部認為這是合理數字。這些預算將分別編列於國防預算與特別預算中,再加上國內自製研發的武器購案,使得軍購特別預算規模可能達到6000億元以上。然而與日韓的對等關稅條件相比,日本和韓國對美投資金額分別高達5500億及3500億美元。在此情況下,對川普而言,200億美元的軍售金額可能不足以滿足美方期待。在對等關稅與軍售掛鉤的情況下,台灣幾乎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至於金額方面,報導稱軍購特別預算規模從原先預估的5000億元,一路攀升至6000億元、7000億元,最高甚至可能達到9000億元。這將創下歷屆政府編列軍購特別預算的最高紀錄。關鍵問題在於預算支付期程的規劃,若以6000億元為例,若分6年支付,平均每年需編列1000億元;若分10年支付,則平均每年需編列6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第一任期時對台灣態度友善,軍售項目有許多突破性的進展。然而,這次川普回任後,對台灣的態度已有所改變。在對等關稅談判中,美方對台灣的要求更加嚴格,台灣面臨的談判壓力也隨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