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温振甫/綜合報導
香港名媛蔡天鳳日前遭殺害分屍,屍塊還被丟進廢水裡煮湯,兇手正是她的前夫家一家人,如此兇殘的行凶手法震驚港台;對此,重症醫師黃軒就在臉書發文分析「分屍者」,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防禦性,如這次的蔡天鳳分屍案,分屍者動機就是幫助「隱藏或移動屍體,消除證據或使受害者的別識更加困難」。
蔡天鳳日前遭分屍,今天是她的頭七。(圖/翻攝自網路)
黃軒指出,關於分屍犯罪的動機,早已有學者研究發表過,這是殘酷,又怪的犯罪行為,但不外乎,依其犯罪行為模式被分為五大特性,其中「防禦性」(Defensive)就是最常見的,動機就是幫助「隱藏或移動屍體,消除證據或使受害者的別識更加困難」,如這次的蔡天鳳分屍案。
第二,「侵略性」(Aggressive),此類是第二種最可能常見的分屍者犯罪行為,其動機就是「激進強烈情感」引起的,而殺戮,是情感動機的一部分、肢解則是作為「情感得不到的報復」,像是新北市板橋區曾發生男生因處女情節將女友分屍的案例。
第三,「進攻性」(Offensive),其動機主要就是「性動機」驅使的,典型的方式除了肢解屍體,還會切斷生殖器官或乳房,甚至會保存這些器官,像是大家所知的華山分屍案,即此類型多伴隨性侵或未遂後殺人,一旦對性的追求受阻,多半會產生強烈「妒忌與玉石俱焚」的占有慾心理。這類型的死者,在身體性器官(如:乳房、陰戶、陰莖)的採證上會發現,分屍者會對這些器官,有特殊切割痕跡,而華山分屍案被害人乳房,就是在犯罪嫌疑人家中冰箱裡尋獲。
第四,「精神病」,這類人的犯案動機,就是當犯罪者失去了現實感知,他們大部分會聽到聲音或遭受奇異的「妄想催使」去分屍。
第五,「巫術性」(Necromantic),現在文明社會比較少見了,其動機就是為了使用身體部位做為戰利品、符號或神物,而肢解屍體,像是1993年,馬來西亞有名女巫為了修練黑巫術,所以分屍了9條人命。
黃軒也分享分屍者的最後一個共同點,他表示,在現今犯罪科技而言,要從肢離破碎的軀體,去破案,看似困難,其實不會,只要確認誰被分屍了,就會很快知道誰是分屍者了。
黃軒提到,2007年Konopka法醫專家曾研究分屍者,得到一個共同特點,「被害人與加害人通常具認識/親密關係 」,通常是家庭成員:夫妻、子女…或朋友關係等等,這就是為何分屍犯罪者要試圖掩蓋屍體身分,阻礙屍體鑑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