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輝建築師的美食地圖:米其林一星台菜變身中菜西吃-米香和鐘菜欣葉

分享:

米其林評鑑進入世界每一角落的功勞真是大了,除了國際世界對跨國境概念的擴散,使得人的視野變得遼闊,應該有的異國料理都能不再生疏了。而一個不小心的意外作用,便是使各地無論國際知名城市,或是邊陲地帶較乏人問津的陌生地區,都得以藉著米其林指南而躍上世界舞台,就算是你經常國際旅行都吃遍了,但還是有許多未曾嚐過聽過的當地美味料理。在米其林評鑑的後半段評選標準取向,可統計發現本地菜被認可的比例越來越高了,新入榜的一星台菜餐廳一新人的耳目,可隱約感覺到因這評鑑Fine Dining少見的台菜,需求變大而地位逐漸升高,另外一方面米其林必比登的肯定,認可非高端接待服務檔次較低的小店也被發掘出,代表著只要是用心的美味不會被埋沒的。「鹹魚翻身」這道地的本地成語拿來形容,不知是否有點不得體呢?因他們認為自己本來就不是鹹魚,只是不小心一戰成名了。

來自大陸北京的「厲家菜」刺參雖無特殊擺盤,不過問題不大。(圖/黃宏輝提供)
來自大陸北京的「厲家菜」刺參雖無特殊擺盤,不過問題不大。(圖/黃宏輝提供)
「厲家菜」面臨轉型潮流,其他餐點似乎也未處理擺盤。(圖/黃宏輝提供)
「厲家菜」面臨轉型潮流,其他餐點似乎也未處理擺盤。(圖/黃宏輝提供)

我的問題是傳統台菜一般都是大圓桌有辦桌氛圍,出菜方式也多為大器皿的大菜呈現,而對於精緻化的進階中有增加小桌的趨勢,但真正要達到效果乃是菜盤上的精緻化,於是傳統台菜如何變身似乎有很大空間,中菜西吃如法式料理美麗境界或日本懷石的禪風氛圍。但並不容易,雖然因應時代改變作成了個人式套餐,但較早有這改革的是粵菜至少有五分像了,而從中國大陸北京來的「厲家菜」,從官府大菜變個人式好像就沒了原來的氣勢並足夠的風味。於是本次探索的主題是傳統台菜要如何華麗變身?尤其都摘星了。

另1米其林台菜餐廳「美麗台菜」的10人份佛跳牆同樣面對「精緻化」風潮。(圖/黃宏輝提供)
另1米其林台菜餐廳「美麗台菜」的10人份佛跳牆同樣面對「精緻化」風潮。(圖/黃宏輝提供)
米香台菜順應趨勢推出小量的佛跳牆。(圖/黃宏輝提供)
米香台菜順應趨勢推出小量的佛跳牆。(圖/黃宏輝提供)

還沒進行體驗,個人就先自以為是地設定了預先的結論:一是「溫度問題」,中華料理強調熱度,為個人化各別擺盤太久會失溫也失味了。二是「大小問題」,有些食材要完整並可完美,但切成一人份後就幾乎變異形了,花長時間也不見得味道就容易進入,反而要用另外烹調方式才得解決,如醬油煮整隻的魚很正常,其蓄熱保有溫度沒太多問題,但若個人份量要切塊成小份量則有的會要勾芡,如著名「五柳枝魚」可作成小塊,芡汁濃稠便可保持其溫度。故大小問題會使料理方式有所局限。三是「量的問題」,請問一甕十人份的佛跳牆和一人小份蒸煮的食感味道,都會精準保持無差距嗎?

米香台菜──米其林一星 2500套餐

傳統台菜館「米香台菜」隱身於北市大直美福飯店內。(圖/黃宏輝提供)
傳統台菜館「米香台菜」隱身於北市大直美福飯店內。(圖/黃宏輝提供)

米香是首度出現在我的認知裡以往也沒聽說過,摘星之後才知原本是藏身在大直美福飯店之內,也才使「米香」這名字走向了餐飲的時尚圈。既非傳統大品牌因此摘星的主廚應當居功甚偉。主廚陳永華先生2018年接掌米香這改革的重責大任,他回憶起當時的條件說,即是要作新派台菜要有自己創作的空間,不被長久以來的框框所限製。取得美福飯店決策高層認同後放手一博,終於在2023年首度摘星,他又回憶更久以前的光景,30年以來都服務於傳統台菜,但有精準的SOP制式化菜單,有上級指導員的規範就不必想是否有發揮空間了,吃古早味好像不需創作的,這也是隱性的推動力量促使走向新派路線,不願再從事「復刻版」的工作。

主廚陳永華2023年為米香台菜摘下米其林星等。(圖/黃宏輝提供)
主廚陳永華2023年為米香台菜摘下米其林星等。(圖/黃宏輝提供)

其新派作風其來有自,經歷和資歷是其養份,因晶華酒店關係企業而到中國大陸四川、重慶學得正宗川菜,又到澳門永利皇宮見識港澳一帶的豪華菜款。因此在米香有兩個非機密的祕密,一是「有私房菜」非關台菜,你想吃麻婆豆腐也可以,私下告知主廚只要有材料沒有變不出來的,記得別太張揚,因這是摘星的台菜館,被人知道了恐怕會有酸言酸語的。二是主廚「有親自桌邊料理服務」的,有些食物必須現作現吃才是呈現巔峰狀態,每一秒鐘都要計較的,如現包春捲、現夾割包,感情夠的就請主廚親自出馬,就怕他一個人不夠分。

米香台菜擁有寬闊的用餐空間,共可容納200人。(圖/黃宏輝提供)
酒水吧台同樣寬廣。(圖/黃宏輝提供)
酒水吧台同樣寬廣。(圖/黃宏輝提供)
標準包廂兼具隱私和舒適度。(圖/黃宏輝提供)
標準包廂兼具隱私和舒適度。(圖/黃宏輝提供)
最大包廂也有彈性隔間。(圖/黃宏輝提供)

米香以台菜餐廳而言是少見的大規模,寬闊的無柱大空間可容納一百多人,連含內部大小包廂加總可達兩百人,當然這包廂都可作彈性隔間使用。疑惑的是米其林一星餐廳要有高水準服務,若是滿場兩百人,萬一又是點套餐的居多,怎麼可以能優雅地服務?今日非假日又太早來,看不出真相故無法解惑,不過我想就必要訓練有素吧!而三星的頤宮看起來有從容作到,但我認為狀態不太一樣無法相比,因頤宮看來場子很大,但因座位距離遠人的密度相對低。另外是有關設計風格的問題,米香的設計有中國風或本土風嗎?未必!但只要料理味道夠台就夠了。

招待涼菜端出傳統鹹蜆仔。(圖/黃宏輝提供)
招待涼菜端出傳統鹹蜆仔。(圖/黃宏輝提供)
飽滿的蜆肉加入西螺產黑豆蔭油與蒜,入口倍覺甘美。(圖/黃宏輝提供)
飽滿的蜆肉加入西螺產黑豆蔭油與蒜,入口倍覺甘美。(圖/黃宏輝提供)

招待涼菜一醬蜆。見到蜆便心生情感,小時候經常食用「蜆仔」,現在已沒那麼多蜆了,因台灣的水質污染這小玩意便減產了。看那開殼後充填於內的蜆肉是飽滿的,但主廚說季節不對若是冬天則更肥美,首先這熟悉但微不足道的印象已讓人有感的,另外一項無形的味覺卻有故事性,就是那醬,覺得異常甘美把蜆肉漬得令人懷疑自己的舌頭。那是台灣本土極少量的黑豆蔭油,聽過醬油的故鄉嗎?──西螺。加上當然的蒜這簡單味倍覺珍貴。

苦瓜先後過冷、熱水減低苦度,添入梅汁清爽解暑。(圖/黃宏輝提供)
苦瓜先後過冷、熱水減低苦度,添入梅汁清爽解暑。(圖/黃宏輝提供)

招待涼菜二梅汁白玉苦瓜。名符其實這豐厚的苦瓜就如漢白玉的無瑕並溫潤,不解的是為何沒有一般苦瓜的重苦味,是品種差異嗎?原來是先以熱水川燙過置入冰水中急速冷卻,不但稍減苦味,也使苦瓜有意外的脆度。正值盛暑以梅汁入味適得其所,但我還最鍾情於脆度清爽,這小菜在別的地方還不一定容易見得到。至此兩樣招待的涼菜就是講究,還沒正式開始這小小出手便引人注意了。

米香迎賓賜小品結合3道小菜,低調顯露「米香」創意。(圖/黃宏輝提供)
米香迎賓賜小品結合3道小菜,低調顯露「米香」創意。(圖/黃宏輝提供)

季節開胃菜,口水雞、芫荽嫩粉肝、野生烏魚子。這口水雞一開始便透露了前面所提重慶經驗,這明明是川式椒麻雞(非泰式椒麻)怎會出現於台菜館?主廚可能想不過就是拼盤小菜而已沒人會關注吧!把食客想得太沒嗅覺品味了,那麻性的花椒香顯明之味而且先麻而後辣,怎能叫人刻意忽略其存在呢?很久沒吃到豬膽肝了,雖菜單上名為粉肝,但從小都知這是重鹹口味的膽肝,聽了主廚一席談才知雖是拼盤之一也不容易啊!為清洗乾淨豬內臟要強力灌水沖除血水,若不徹底會留血的腥味,這一動作就要持續半小時。在生肝的狀態下予以醃漬成鹹甜又回甘的風味也是屬古早級的,膽肝切得極薄以利將香菜和蒜苗捲在其中,有這兩樣辛香料來平衡,最後的結果是更顯得「回甘」脫穎而出,不過這給我的是「回憶」。前菜必要有的自是烏魚子了,主廚很慎重先打預防針要說明米香與眾不同,傳統絕配白蘿蔔片和蒜苗,但自家的作法是以梨子取代白蘿蔔,但因夏天的梨還不致成熟甜美之季要等到秋天,所以夏天就比較一般還是用了蘿蔔。

黃瓜具芥末香氣但不嗆辣,還能稍稍帶走前面料理的重口味。(圖/黃宏輝提供)
黃瓜具芥末香氣但不嗆辣,還能稍稍帶走前面料理的重口味。(圖/黃宏輝提供)

上方有兩片小黃瓜令人疑惑,這也可在拼盤中充當一角嗎?原來這小黃瓜並不單純,其上有一枸杞雖有養生功用,但就一顆還能如何呢?那是障眼法,劇本中的橋段是在於看不見的芥末醃漬小黃瓜中的芥末味,不嗆不辣但獨特的香氣,把膽肝、烏魚子和椒麻重口味稍為清洗一下味蕾,真是神來一筆的解膩。

和風綜合海鮮蔬加入鮑魚、軟絲、蟹腿與果醋,冷食舒緩盛夏暑氣。(圖/黃宏輝提供)

和風綜和海鮮蔬。看似應該是生菜沙拉,但事實上海鮮類就快佔了一半,鮑魚、軟絲和蟹腿冷食適合當下盛暑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其中的鮑魚要先以蔥薑煮過去腥,明明是鮮活鮑魚為何要去腥是有點令人費解,主廚表示任何事都不能自以為是而小看了,就是有那麼少許人士認為有腥味(可能是鮑魚肝)。而玉米筍、秋葵在和風果醋中沁人心脾,其他蔬菜就不一一點名了。

精燉台式佛跳牆含有更濃郁的高湯,卻不失清爽。(圖/黃宏輝提供)
精燉台式佛跳牆含有更濃郁的高湯,卻不失清爽。(圖/黃宏輝提供)
小甕佛跳牆滋味不輸常見的多人份版本。(圖/黃宏輝提供)
小甕佛跳牆滋味不輸常見的多人份版本。(圖/黃宏輝提供)

精燉台式佛跳牆。本文一開始就點出我對台菜西吃的疑慮,一甕十人份的佛跳牆和一人份小盅個別蒸煮的會是一樣水準嗎?答案是不可能的。十人份十多種食材份量大所熬煮出來的,湯會更濃郁等於是雙重精華,那個人式的勢必就不足味了,怎麼辦呢?既然作了套餐式服務當然想過解決辦法。主廚竟然透露了廚房內的祕密,是在原來湯頭中使用更濃郁程度的高湯,又因要取得最後晶瑩剔透琥珀色的澄清湯汁,然而濃郁和清澈是個矛盾的情結,我總猜不透,方是法不能煮太久即沒時間給你慢慢熬湯。總之最終成果一口嚐了小盅湯,並不覺和一大甕的佛跳牆有何差別,有心人士想得就是多,連是凡人的我都會替廚房費心思的。

佛跳牆奢侈使用大塊花膠。(圖/黃宏輝提供)
佛跳牆奢侈使用大塊花膠。(圖/黃宏輝提供)

十種食材──魚皮是鯊魚皮(古早時代不太富裕是使用膨皮即炸豬皮)、炸排骨、花膠、桂竹筍、香菇、栗子、干貝、鮑魚、芋頭、雞腿肉和豬肚。令人感動的重點不在食材本身,要更好的多的是鋪上大排翅和大鮑魚的很常見,但米香不同,我仔細觀察有四加一個亮點值得留意。一是使用雞腿肉,一般佛跳牆較少見到這樣等級的。二是不油,因嚴格控制油炸物的品質,一定要炸到極致的乾才不含油,於是湯上沒浮油。三是去骨處理,這是為了老外而想到的禮遇服務,他們對啃骨頭這回事可不在行也不感興趣,只因拿刀叉的習性使然。於是主廚認為完美的佛跳牆就作到炸排骨、雞腿骨都徹底去骨方便食用,不必有其他顧念是為貼心。四是大塊頭,炸排骨、雞腿肉和豬肚(芋頭因成本較低就不多論了)個體都超大,說實在這盅我吃了很久,真的是因要對付這些大塊頭,所有精神、心力和齒力都全然擺上了,最妙的是主廚表示所有歷來的食客都叫道:「就這個都吃飽了後面怎麼辦!」我就是有這困擾。說到加一的亮點是看運氣或交情的,明明說好有十種食材,可是我怎麼算就是有十一種,多了一種是什麼呢?又是為什麼?主廚表示不可對外說,因那是多加給我的花膠,瞧瞧那昂貴的花膠約莫8公分×6公分,趕快和主廚認識一下有好交情準沒錯的。

黑棗醃過的排骨和金錢蝦餅上桌,別具匠心成為米其林評鑑推薦菜色。(圖/黃宏輝提供)
黑棗醃過的排骨和金錢蝦餅上桌,別具匠心成為米其林評鑑推薦菜色。(圖/黃宏輝提供)

金錢蝦餅蜜汁排。這蜜汁排骨是米其林評鑑特別推薦的,本來看了看心想應為糖醋排骨乃是老外最熟悉的,君不見咱們到歐美旅行進中華餐館享用家鄉味,鄰桌的老外點菜率最高的就是糖醋排骨。主廚預知我必誤解便先說話了,台菜古早味的甜是很正常的,但他是用黑棗粹煉其甜汁來醃漬排骨,這蜜棗排骨甜中帶鹹、鹹中帶酸。有酸度是有加了一點醋,但偏偏就不是糖醋排骨。一旁還置放著黑棗乾和一顆原本要忽略掉的小東西,那是以烏龍茶醃漬的白葡萄乾,酸甜中帶茶香像茶梅吧!

金錢蝦餅內容物僅蝦仁、荸薺而已。(圖/黃宏輝提供)

金錢蝦餅這名取得不好有改名的空間,因根本不是泰式料理中的蝦餅,也和台灣南部蝦捲的內容物不太一樣,台式蝦捲內餡除了蝦仁外有的會加魚漿,有的加豬絞肉。但米香的則很單純就蝦仁和荸薺,本來更要求講究是使用劍蝦,但因現今減產了才改用白蝦。因此就只感覺得到柔軟又彈牙的蝦仁和爽脆的荸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咀嚼感,但又不難咬化的節奏度是荸薺提供重要的貢獻。透過裹粉油炸使得油氣微香,佐襯那超完美結合的蝦仁和荸薺。

龍虎石斑配上3樣蔬食呈現翡翠一品鮮魚捲。(圖/黃宏輝提供)
龍虎石斑配上3樣蔬食呈現翡翠一品鮮魚捲。(圖/黃宏輝提供)

翡翠一品鮮魚捲。使用的是龍虎石斑,眾所皆知這魚皮厚實極富膠質是為養顏聖品。先切除魚骨成「清肉」,因魚皮大家都搶著要怎麼夠分呢?此時就是有賴師父的刀工了,一片側邊帶魚皮的龍虎石斑肉,另從橫切面再補一刀成類馬鞍狀,或像山脊狀其山稜線即是魚皮了。刀工之外這也算是個「手路菜」,因為原本薄皮又變薄一半了,就為了要捲入三樣美味蔬食即蘆筍、綠竹筍和香菇,成為一個菜中菜的複合式菜品。那些心不在焉的人就當作日常吃飯就好了,但若想看分明何謂手路菜就要看這一刀了,將之對半切使其剖面現形,一幅被揭密的圖象便顯現。

富含膠質的魚皮裹住三菜。(圖/黃宏輝提供)
富含膠質的魚皮裹住三菜。(圖/黃宏輝提供)

先看到的是那傳聞中的膠原珍寶──魚皮,幾乎一公分厚半透明的膠狀物怎不令人心動,再往中心處探去即見三菜被膠質下的雪白魚肉片裹覆住,是一個多采多姿的美幻境界。入口時魚皮Q彈魚肉軟嫩,而蘆筍和綠竹筍的清脆度同時發生,這多樣性的口感是複雜嗎?或是逐層而現的呢?我想是後者。應該說這樣的鋪陳和創意料理沒太大差別了……論至此處暫歇止步,底下的芙蓉蛋還沒兼顧到,要把這分開為兩回事也不是不可。

手作黑豬香刈包兼顧滷肉風味與客家酸菜清脆。(圖/黃宏輝提供)
手作黑豬香刈包兼顧滷肉風味與客家酸菜清脆。(圖/黃宏輝提供)

手作黑豬香刈包。傳統小吃名物刈包大家從小吃到大差不多都是那樣,差別在於滷肉各家有各自的小秘訣,最後給人的好惡感受乃在於油不油膩的程度。一般的滷肉肥瘦比大多都在4:6,米香的刈包很精準地控制其比例,但也可量身訂作,有的喜好較沒負擔的,廚房會將肥肉部份給予切除掉一些,也不浪費食材可以拿來作滷肉飯的滷汁之用。因現代人偏好清淡口味,所以本店特色是滷製的時間不會過長,故可見滷肉表面有深棕色的外染,而內部仍可見白肉部份淺色均勻,看了就讓人放心了許多,然而豬皮部份仍保有誘人些微豐腴的華美滋味。可是個人認為重中之重是那酸菜,主廚特別強調其酸菜口感的脆度是靈魂所在,使用較多的梗,葉子部份較少,因為葉子沒脆度會影響整體性,並還堅持使用「客家酸菜」。

刈包剖面可見配料層層堆疊。(圖/黃宏輝提供)

以自家祕製的甜辣醬塗抹於刈包麵餅皮內部,再一層花生粉、一層酸菜、一層滷肉,最後又以透明膜包覆定型使其不易任性鬆開成兩半,很有巧思。因製作方式不同於一般,所以結果一看反而還有點像餡餅,內餡極為飽滿工整,被白胖胖羽絨大衣般的麵包裹覆得如天衣無縫,其形與眾不同,可算為新派刈包,然而其味仍不失在地的回憶。

高湯暗藏1段烤青蔥,與鮮美蛤蜊肉、絲瓜相得益彰。(圖/黃宏輝提供)
高湯暗藏1段烤青蔥,與鮮美蛤蜊肉、絲瓜相得益彰。(圖/黃宏輝提供)

瑤柱蛤蜊燴絲瓜。這有勾芡的絲瓜高湯就符合了一開始主廚所科普的知識,即有保溫的效果,果然從始至都有一定的熱湯的狀態。不談瑤柱就談蛤蜊,也就那三顆去殼的蛤蜊竟可熬煉出如此鮮美的湯汁,是我無法以數學來推論其效果的。另外只有細微處很少人發現,在眾絲瓜中暗藏了只一段的烤青蔥,其實這對湯沒什麼影響,但我不知一片絲瓜搭一段烤青蔥竟是如此對味相得益彰,烤青蔥所助的一臂之力很即時到位。而我心想若再多一些會不會更好,另外這是主廚的原意嗎?還是我太吹捧了呢?

南北杏與糯米經手工製作成杏仁豆腐,口感紮實又帶陣陣香氣。(圖/黃宏輝提供)
南北杏與糯米經手工製作成杏仁豆腐,口感紮實又帶陣陣香氣。(圖/黃宏輝提供)

杏仁豆腐。米香的杏仁豆腐是自家製的勢必會和一般廠製的不一樣,我之前當然知道講究的店自製的口感很特別,絕對可以分辨得出來,但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原來一般量產廠製的是杏仁甚至是用香精和洋菜粉調配,故其口感潤嫩光滑但沒咬斷的勁道感;但米香堅持使用原始的南北杏,打碎過濾成汁加入糥米製成,因手工製程故呈現杏仁豆腐有孔洞口感較紮實,「紮實」一詞是和洋菜粉作成的用作形容的比較級。牙齒輕輾豆腐化開南北杏濃郁香便陣陣撲鼻,特別是在夏天就是怡人。

特製日本NARUMI底盤繪有台灣藍鵲和梅花鹿。(圖/黃宏輝提供)
特製日本NARUMI底盤繪有台灣藍鵲和梅花鹿。(圖/黃宏輝提供)
日本NARUMI底盤上的圖案宣揚台灣精神。(圖/黃宏輝提供)
日本NARUMI底盤上的圖案宣揚台灣精神。(圖/黃宏輝提供)

最後我問了主廚哪幾道菜是最滿意之作,他回:一是台式豆醬蝦球,二是煎豬肝,三是蜜汁排骨。心裡立馬浮現了結論,今晚要探討的是台菜西吃如何作到Fine Dining的氛圍,對於某些菜色而言實有難度,比如主廚最鍾意的豆醬蝦球放兩球、煎豬肝擺個兩片,要如何擺飾才有美效果?還不如一整盤的較有氣勢;而另一名物蜜汁排骨因是米其林一星推薦的菜色,也就必須得放在套餐的名單裡,都是面臨相同的課題。雖然如此,但已看出有件事以為只是主廚說說而已,但卻隱含了今晚所論述的議題。是那兩片日本NARUMI的彩繪底盤,為當時美福飯店特別請日本原廠訂作,以台灣高山要角藍鵲和梅花鹿為本宣揚台灣精神。還記得以前台灣米其林二星祥雲龍吟懷石料理,用餐前桌上擺的就是名家彩盤都有故事性的,但只是炫耀珍寶之效,給看給摸但不給用。但台灣藍鵲和梅花鹿底盤是可以用直到結束的。

正統的台菜要變身不容易,但傳統的要呈現新派是可以作到的,但若想要作到法料的視覺感官效果可勉強不來,除非哪天有人敢大破大立。

欣葉.鐘菜 米其林一星 2080套餐

欣葉台菜餐廳旗下「欣葉.鐘菜」榮摘米其林一星。(圖/黃宏輝提供)
欣葉台菜餐廳旗下「欣葉.鐘菜」榮摘米其林一星。(圖/黃宏輝提供)

台灣從草創時期普羅大眾開始稍有關注吃得飽又吃得巧這事,「欣菜台菜」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從起家厝雙城街本店到繁華鬧區忠孝東路,以至現今五星酒店都成立了新品牌「欣葉.鐘菜」,歷史經典的傳承不負重望,又在進階版的過程中獲得了米其林一星的肯定,為傳統台菜要進入新境界邁出了一大步。而得了米其林殊榮後,便可猜想而知其環境氛圍勢必和以前有大不同,然而台菜西吃或套餐菜單的呈現,也必然是其另外要面臨的新課題。

欣葉台菜是從最早的酒家菜一路發展至現在的精緻台菜,其過程的演變要循序漸進而料理格局的多樣性和高低檔次,是值得我們剖析了解的,以便成個聰明人有智慧的點菜方式。起初發展的範圍,從最基本的台灣小吃、清粥小菜、酒家菜和手路菜都有,親民的菜脯蛋途經經典的炒豬肝,而到台灣阿舍吃的紅燒排翅也都提供服務,尤其是炒豬肝這道菜是豬死前最榮耀的遺願,而我個人便是其愛好追隨者。這「欣葉」基本上就是台菜的字典。

從1977年的11張桌子開始進階至今的「欣葉.鐘菜」,以其現在成功學的米其林效應成果論,再回溯「鐘菜」和「欣葉」到底有何關連呢?「鐘菜」這詞源於現任集團副董事長鐘雅玲女士,在創始之初只是外場服務員,2020年再創欣葉.鐘菜,便以最資深鐘女士的資料庫為藍本,將40多年一路以來店中VIP客層的轉屬料理變成常設菜單。鐘菜的原本意義應是如此,而其實際上又更精進並穩定性的標準化,鐘菜獨家菜單改了三次,資深老師傅的料理手法予以解析再作成規範,利用三大改革行動來達標。一是「數據化」,如豬肝大小和厚度都經尺量確認符合標準。二是「記錄片」,各式菜色都經過攝影記錄大、中、小火和各料理工法以及流程,沒有模糊地帶,三是「標準色」,以色卡為依據,煎蛋、煎豬肝、醬油入煮顏色變化至最後可起鍋時的染色以色卡比對,就是如買車選配顏色般精準。欣葉系統已快過了半世紀,現在承接了米其林的光輝不容些許曖昧不明。

餐廳用餐空間大,呈現新派台菜「氣口」。(圖/黃宏輝提供)
餐廳用餐空間大,呈現新派台菜「氣口」。(圖/黃宏輝提供)
置開放式小包廂接納不同食客的需求。(圖/黃宏輝提供)
店內燈具別有設計風格。(圖/黃宏輝提供)

進駐於最新五星萬豪酒店乃新式地標建築,新派台菜的空間設計也相對呼應現代的場所精神,其實不會很明顯一眼就認出這是台式或中式餐廳應該有的型或範。只在乎是否符合新派台菜服務度的提供,簡而言之台菜再怎麼吃還是大圓桌的合菜方式呈現,較有相對應的「氣口」。但因位於五星酒店裡,為服務住客便有小桌的提供,也設置了包廂更適合國際人士,傳統中式料理的全封閉式包廂會又走回老派的樣貌,於是出現了這半開放式的類包廂。試想若四人桌而被封閉於狹小個室內,而我又有幽閉空間恐懼症很受困擾,但這解決了我的怪奇毛病,並半開放式的空間和外部之間只有無形的界限,使得餐廳整體感更有通透感覺得較舒暢。而這生態更帶出了「台菜西吃」個人套餐的非典型台菜飲食方式,這正是本文要論述的起因。

「四喜拼盤」結合4種台灣海陸美味。(圖/黃宏輝提供)
香烤烏魚子搭配蒜苗段、白蘿蔔,鹹香中帶著清新。(圖/黃宏輝提供)
香烤烏魚子搭配蒜苗段、白蘿蔔,鹹香中帶著清新。(圖/黃宏輝提供)

四喜拼盤──滷南非鮑、香烤烏魚子、白切太監雞、五味軟絲。滷南非鮑入味極深,可見其外表染得茶色非常明顯,但說它滷得夠入味卻要從此處可得以看見更分明,原本縱切面是極雪白的,然而鮑魚由外表至內裡至少清楚可見,一公分厚的漸層染色滲入。烤烏魚子是台菜必要的,然而再怎樣的革新要創造出另外一種巔峰狀態,就還是比不上原來古早的那一味,即是搭蒜苗段和白蘿蔔,一個鹹香的烏魚子添加刺激辛香味,另一個則給予清新爽口的平衡作用。白斬雞亦是台菜桌上必然出現的,而在此使用太監雞即是去勢過的雞,其功效是使公雞降低雄性激素影響,而可變得性情溫和專心長肉,另外減少打鬥避免傷口要有無瑕身段,同時可提升雞肉風味並肉質更Q彈有咬勁,脂肪分布均勻故處處多汁不易乾澀。由外皮可見其厚度不像一般的厚雞皮有油膩感,使多人都去雞皮才食用,這雞就沒如此問題,再者由其油亮的外表便可預測其口感的潤嫩滑順。台灣人吃軟絲好像非五味醬來搭不可,其實簡單的生辣椒醬油再加點蒜瓣就很棒具本地味了。南部傳統的五味醬是由蕃茄醬、醬油、白醋、糖、蒜泥、薑泥、蔥花、香菜梗末、紅辣椒末和香油聯合組成的,聽來有繁複感很符合那句成語「五味雜陳」,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就是那簡單味還不太容易辨認出原始材料。而軟絲並不因厚實切片而顯柴感老態,仍保持其彈性有咀嚼感。

佛跳牆中的吉品鮑和蔥燒湯頭散發極致台味。(圖/黃宏輝提供)
佛跳牆中的吉品鮑和蔥燒湯頭散發極致台味。(圖/黃宏輝提供)

吉品鮑佛跳牆。必有的佛跳牆名菜其中和傳統的食材都相差無幾,有鮑魚、雞肉、炸排骨、魚皮、芋頭、海嵾、豬肚和香菇等等。其中炸排骨炸得火候得宜,經舌頭一壓便化開,雞肉軟嫩卻彈牙,較講究就是有海嵾和吉品鮑。能稱吉品鮑的,要先用清水浸發鮑魚至少一整天,煮一鍋水下薑和蔥再下鮑魚出水15分鐘後靜置待冷卻,接著撈起洗淨並去掉腸臟,最後將鮑和其他配料入雞湯再進壓力鍋煮一小時,要對這主角特別禮遇。若想作成有台味的佛跳牆就必須使用台式湯頭,那台式是有什麼特別一定要的呢?即是蔥燒湯頭才能在晶瑩剔透湯品的濃郁感中,暗暗發現蔥味的存在。一般皆知料十足品食過程挑三揀四地有點忙,然而個人建議先喝湯就專心享受那精華之液,因等到最後芋頭被攪到碎化後加入了局後,珍奇湯品便不再是那一回事了,明顯就不是那麼唯美的液體琥珀。

新鮮番茄爆炒澎湖野生大明蝦再加糖、醋,擁有台菜風味但不膩口。(圖/黃宏輝提供)
新鮮番茄爆炒澎湖野生大明蝦再加糖、醋,擁有台菜風味但不膩口。(圖/黃宏輝提供)

茄汁海明蝦。不用強調也心知是澎湖來的野生大明蝦,先去蝦鬚和腳以利品食的方便和舒適度。較講究的調理方式是使用新鮮蕃茄來爆炒,若一般店乃蕃茄醬就覺得沒天然性,爆炒時加入糖和醋有著台菜的風味,但絕非糖醋料理的重口味,因還有青椒和洋蔥的清新感來陪襯,最後蔥末和些許紅辣椒也提供些微辛香之氣。還沒提那明蝦是因其作工繁複早就在另一邊作處理了,除了剪去鬚和腳外要下鍋熱油炸過,除了熟成蝦肉的功效之用,那看不見的奧祕,是大面積的蝦殼經酥炸會產生剩餘價值,即殼對蝦帶來更明顯的蝦味。可注意到這用詞不是酥炸明蝦,因和眾配料爆炒成濃稠醬汁,那蝦殼就沒酥而只有脆感。

半野生的龍膽石斑既有細緻肉質,個頭也大。(圖/黃宏輝提供)
半野生的龍膽石斑既有細緻肉質,個頭也大。(圖/黃宏輝提供)

雪菜龍膽石斑。使用龍膽石斑是來自屏東海邊養殖的,但卻是「半野生」。要用養殖的而捨野生的我費解了,難道就為了降低成本嗎?米其林一星餐廳應該還不至於如此。原來養殖的投餵飼料品質穩定並時間固定,故其魚身肉質控制得宜呈細緻狀態,而野生的品質不一肉質較顯粗。聽起來有點奇怪大個體的海水魚,怎可能是傳統台南高屏地區的海邊陸上養殖場的呢?瞬時想起去年去趟屏東即見沿海外部,有數個直徑幾十公尺的圓形浮標,下面是蓄養的網子圍繞此乃半透空的養殖場,主是以養殖海鱺為主,但現在龍膽石斑因經濟價值高,所以其蹤影也在那圈圈裡了。更早之前便看過藍鰭鮪魚在西班牙也是養殖的便覺納悶,原是相同狀況,只是鮪魚游動範圍更大,其蓄養浮網的圓徑也超大的。科普以上知識就可得知現在有「半野生」的某某魚,大家都見怪不怪而店家也沒一點詐欺的意圖。

脆鹹雪菜與龍膽石斑的組合市面少見。(圖/黃宏輝提供)
脆鹹雪菜與龍膽石斑的組合市面少見。(圖/黃宏輝提供)

石斑搭雪菜令我感到陌生,常見到的是雪裡紅炒肉絲,就好奇雪菜的什麼作用要和這膠原養顏聖品攜手合作?雪菜是芥菜的變種,在中國北方其莖葉用來製作鹹菜;而南方則是先醃製後烘乾。因含有芥子油都有開胃的功能,但在此欣葉強調自製雪菜是要控制其鹹度和脆度,其鹹味可當龍膽石斑的吊鹹,就不必因油炸而需要想當然爾的胡椒鹽了;其脆度功能是在輕咬魚肉時,尤其是富膠質的厚實魚皮有相伴的咀嚼度,可在口腔中停留時間較長。龍膽石斑大家相中的都是那魚皮緊盯不離,油炸的料理方式對魚肉瞬間封住肉汁是個好方法,但對魚皮部份會不會把魚皮的膠質或些許油脂層給削薄了呢?當然清蒸的方式絕對不必思考這議題。也許想太多了,主廚是想表現入口魚肉汁大展噴發的王者之範了。

雲林黑毛豬和馬祖紅麴製成紅糟肉再酥炸,雖是常見菜色卻有欣葉.鐘菜的特色口味。(圖/黃宏輝提供)
雲林黑毛豬和馬祖紅麴製成紅糟肉再酥炸,雖是常見菜色卻有欣葉.鐘菜的特色口味。(圖/黃宏輝提供)

紫蘇蚵嗲、紅槽肉。在前回才用過大菜酥炸龍膽石斑,馬上又接著兩件炸物小品,這一波密集的攻勢,起初有點擔心會不會太早就味蕾疲乏,造成後面續航力不足,說巧不巧有一搭配解藥完全可以鎮壓全場,會在最後再論述以證所言不虛。紅槽是以糥米發酵製成,紅槽酒香味道甘甜,其鮮豔大紅並非人工色素,乃中國老祖宗留下來的「紅麴素」所染製的,並有防腐功效,在過去並沒保鮮設備的年代是天然界最聰明的對策,不就正如日本江戶時代醃漬熟成保存魚的概念嗎?欣葉.鐘菜使用了高品質的雲林黑毛豬,並取得遠從馬祖來的紅槽醃漬,微微裹粉兩者共伴酥炸而成,口感外酥內嫩重要的是酒香和甘甜將油炸的事忘了幾乎近半。而紅糟肉早就是台菜的代表之一了,很具人氣,君不見台北老舊市區路邊攤,若有一夠有到位還不需創意的紅槽肉品項時,自然會成為排隊名站,不小心就被米其林必比登相中了。

較平價的2080元菜色以蚵嗲成為焦點。(圖/黃宏輝提供)
較平價的2080元菜色以蚵嗲成為焦點。(圖/黃宏輝提供)

炸紫蘇蚵嗲。今晚和大老闆友人就是衝著這而來的,都想回憶小時的南部海景地方風。正巧個人年輕時在早年台南縣佳里鎮服役,放短假時刻不便回台北,必在台南縣市周遭流浪,從鹽水、學甲、北門、麻豆、七股而至東石,從當中學習了大台南特有和北部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文化。不料有天來到東石鄉,原本美好的願景「風土人情文化」都忘了,因為眼前是我當時已二十多歲的台北少年郎沒聽過也沒見過的蚵嗲,是啥玩意?但咬上了人生的第一口就一輩子難忘了,直到如今要在台北市如願以「嚐」實是困難,因其台北市街邊的真的比不上東石鄉大嬸的手藝;其二在地現挖的鮮蚵就是飽滿肥碩,這嬌貴的迷你生蠔經不起舟車勞頓啊!老實說我們這美食團都是看到菜單上的蚵嗲才來的,並都統一選定最便宜的2080元套餐,因平價的才有蚵嗲,點錯了套餐錯失了這美物的肯定會後悔。

台南東石鮮蚵外裹紫蘇葉,兼具美食之色、味。(圖/黃宏輝提供)
台南東石鮮蚵外裹紫蘇葉,兼具美食之色、味。(圖/黃宏輝提供)
紫蘇蚵嗲剖開即見滿滿真材實料的海味。(圖/黃宏輝提供)
紫蘇蚵嗲剖開即見滿滿真材實料的海味。(圖/黃宏輝提供)

這蚵嗲雖還又是油炸的但以其珍稀的姿態,沒人管之前連續三個「油炸」這詞了。其身形異常飽滿狀似碗粿,代表內容物給好給滿,使用的就是「東石鮮蚵」,並有手打可生食級的花枝漿、蝦仁漿,故可感受內裡的Q彈性十足。而最巧妙的是超大整片的紫蘇葉帶著仙境淨土的氣味,搭著樸素人煙鮮少沒污染水域的原味鮮蚵,這是平價中見奢侈啊!當入鍋油炸勾勒出一身金黃,在薄薄一層黃金甲麵衣裡,含蓄隱約透露出底下暗藏的世界,即原本翠綠的紫蘇葉,因這層金黃的濾鏡片而成為更優雅的秋香色,結論是美色與美味兼具。「孤獨又詭異的美食家」還是有怪誕的行為,向服務員要了刀子要切開蚵嗲,讓大夥仔細瞧瞧那剖面能使內容物一一現身,就為證明真材實料豐滿的美好,即是那層層堆疊得有點超過!一旁的沾醬名為「海山醬」即為包山包海,什麼食物都是百搭不必愁煩廚房內務的人。靈魂角色海山醬由味噌和辣椒醬混成也有點像傳統甜辣醬,但若要更認真明瞭這事建議原味就可,因厚厚的圓餅咬下,先是蚵鮮、花枝鮮和蝦仁鮮立馬爆汁向你展現肌肉了,你還需要海山醬來壯膽嗎?莫忘那尚在場扮得美美的紫蘇葉。今晚任務已達成了。

福袋米糕使用雲林圓糯米、肥瘦分明的滷肉等製作,經荷葉包裹,入口帶有清香。(圖/黃宏輝提供)
福袋米糕使用雲林圓糯米、肥瘦分明的滷肉等製作,經荷葉包裹,入口帶有清香。(圖/黃宏輝提供)

福袋米糕。在被蚵嗲滿足的歡愉時刻中竟忘了還有主食米糕的後續,這米糕原是搭配常見單點整籠的紅蟳米糕,但2080元的套餐中不是不容許紅蟳出現的。仔細端詳那米糕的米不太一樣,似乎比傳統的要大上一號,這是使用雲林的圓糥米相較之下又軟又大,當中又以金勾蝦和香菇來提襯香氣,而那肥碩的花生也是又軟又大是特別選的,讓我印象深刻。將這些配料拌炒並以荷葉包覆而蒸,使得葉子清香泌入糥米內心。在此有一祕技是不加水只加米酒,單純的留住那豐醇之味。而重磅級要影響全局的是那厚厚的滷肉,明顯可見一層外皮、一層肥肉、一層瘦肉、又一層肥肉……共是一皮加三肥三瘦層次分明,滷得入味。這時更看清楚這米糕的米粒特別油亮,會不會是那三層肉?殺雞用牛刀太使勁了。果然這香氣十足口感軟綿的美味品了三口大夥都說讚。但忽然便停頓了,原來是在前面連續三道油炸品的環伺之下,味蕾疲倦了,但又因這米糕表現太好了但卻又不易突顯其價,那是大環境使然的。

普洱茶減低米糕膩味,竟也更讓人開胃。(圖/黃宏輝提供)
普洱茶減低米糕膩味,竟也更讓人開胃。(圖/黃宏輝提供)
普洱茶配上台菜具解膩之效。
普洱茶配上台菜具解膩之效。
甜點拼盤呈上季節水果、杏仁花生茶與欣葉麻糬。(圖/黃宏輝提供)

在時光突然凍結的那一刻,只好舉杯喝口一開始便點好的普洱茶,不料化學變化的現象出現了。平時以茶伴食也不會瞧一眼的一壺茶在旁邊,點茶不過就是對店家或服務員作個交代,竟然成了解凍的重要關鍵。平常聽見某某有解膩效果在此才感只是有點隨便說說而已,其實沒那麼偉大,但此時因他的中介化解了僵局,所以整份米糕一粒米飯也不剩,全部入了胃,因普洱茶像一層膜無孔可侵,並將油味一一釋放了。這時我終於了解說誠實話層次還分不同的,另外我又反省這輩子好像還沒稱讚過普洱茶,另眼看待了。

「熟普」(普洱熟茶)經過渥堆發酵,茶香醇厚溫潤。(圖/黃宏輝提供)
「熟普」(普洱熟茶)經過渥堆發酵,茶香醇厚溫潤。(圖/黃宏輝提供)

我不知欣葉.鐘菜是否會留意食客的反饋?有時因老牌老字號,半世紀累積而成的SOP也夠用並經米其林認證過了,那下一步呢?根本非關我事。只是欲分享這亮點,沒想到是那蚵嗲(還是最低價的套餐),讓我這友人上市公司大老闆要來的主因,小角色卻暗藏大功力。另一是大反轉,後面的連三炸後再來終結者是較油又易飽的米糕,始料未及是那本來並不以為意的普洱茶,竟使劇情反轉成為極關鍵。

作者簡介:

建築師 — 黃宏輝

畢業於淡江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碩士,「烏來璞石麗緻溫泉會館」建築師,熱愛「建築旅行」與「品食」而聞名。

2007年出版《極上之味》一書即獲年度美食作家,現為黃宏輝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獲得國家建築金質獎、國家卓越建設獎等共二十多次。

2018年林口《閱》獲英國I.P.A國際地產大獎亞太區混用建築獎,2021年台中《中國醫藥大學學生宿舍》獲法國Novum Design Award建築設計金獎、美國BUILT DESIGN AWARDS建築設計優秀獎。

著有極上之味、極上之宿、極上之湯、極味之選、世界極上之宿、極上京都.御三家、米其林味蕾的極上美食課、走訪市民生活美學空間、造訪國際建築大師創意旅宿、投宿中國精品旅館…等書。

※本文、圖片未經授權不得任意轉載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