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最後一塊拼圖?重粒子治療提供強大破壞力 醫:針對頑強的癌症可縮短治療次數

分享:

記者吳紹尹/專題報導

重粒子治療和質子治療都屬於最近十分火紅的粒子放射治療。和質子治療不同,重粒子治療採用原子核射束進行治療,其中最有名且商業化的便是碳離子射束。重粒子治療和質子治療一樣,都具有「布拉格峰」之物理特性,可以減少正常組織所接受到的劑量。相比光子與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提供更強大的破壞力,有機會可以消滅對於放射治療有抗性的頑劣癌症細胞。也因為更強大的破壞力,重粒子治療的療程往往可以大幅縮短,減少病患舟車勞頓的辛苦。

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重粒子治療科科主任藍耿立表示,「重粒子治療屬於癌症放射治療的一種,它是運用碳離子(Carbon ion)造成癌細胞的DNA(去氧核醣核酸)受損,阻止癌細胞修復、複製。」重粒子治療與質子治療皆具「布拉格峰」的物理特性,也就是射束進入人體到達一定深度以後,才釋放出最大能量。在製造可以治療的射束時,還需要一個「加速器」,粒子在加速器當中會重複進行圓周運動,並透過電場來使其持續加速,直到達到一定的速率後,精準擊中腫瘤。

台灣已是質子治療設備全球密度最高的國家,為何需要重粒子呢?藍耿立指出,比起傳統光子與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對癌症的殺傷力更強,特別是頑強的癌症,且可縮短治療次數。此外,「氧氣」是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的關鍵之一,氧氣供應充足,對放射線治療腫瘤的效果愈好;一旦進入缺氧狀態,傳統光子與質子治療照射後產生的過氧化物較少,癌細胞DNA就比較容易修復,會逐漸變成不怕放射線的邪惡細胞。而重粒子對氧氣的依賴度小,面對缺氧的癌細胞,比光子、質子殺傷性更優異。根據日本、德國的臨床數據顯示,重粒子治療對於頑強的局部腫瘤有不錯的治療效果。藍耿立舉「復發性大腸直腸癌」為例,一組為接受光子治療、手術切除、化學治療等傳統治療,另一組接受重粒子治療,整體而言,接受重粒子治療者,平均住院時間少二十九天,兩年存活期從55%上升到85%。

目前全球有最多重粒子治療案例的國家是日本 ,根據日本臨床數據,重粒子治療對於已對輻射產生抵抗性的難治癒惡性腫瘤,比傳統放射治療更有效,適合治療較頑強的局部腫瘤。而且療程短,病人無需住院。臺北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康鈺玫於2020年底赴日進修,觀察到重粒子治療基本上可用在評估、治療全身的腫瘤。而日本最多臨床經驗的癌別是肺癌、攝護腺癌、肝癌、胰臟癌、頭頸癌、骨肉瘤、復發性大腸直腸癌,且除了肺癌以外,後6種癌別的重粒子治療已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給付約7成,患者自費約3成。其他如肺癌、腎臟癌、食道癌、眼睛癌症及婦科癌症等癌別,則目前需要病患全額自費。

圖/中天新聞網

重粒子治療副作用相較傳統放療少,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能量能集中在腫瘤部位。傳統放療使用的強力X光射線,會一直線穿透人體,沿途一路耗散能量,因此在腫瘤前方和後方的正常組織,都有可能遭到波及受傷,因而造成照射區域的皮膚乾燥,口腔黏膜潰瘍(例如頭頸癌)、腸胃黏膜出血(例如腹腔癌症)、噁心、疲倦、頭痛、厭食等副作用。質子治療和重粒子治療,原理和傳統的光子放療不一樣。

藍耿立解釋,質子和重粒子射線在抵達人體特定深度後,才會一口氣釋放出最大能量(布拉格峰),破壞癌細胞。而且,這段距離可依照需求來調整。也是醫師能準確定位並摧毀藏匿在各種深度的腫瘤的最大關鍵。也因為粒子在穿透的途中只放出一小部分能量,因此對於腫瘤前和後方的正常組織只有輕微傷害。不過,重粒子治療仍有副作用,種類及程度因治療區域而異。根據德國海德堡大學醫院公開資訊指出,常見副作用有照射區域的皮膚損傷、毛髮脫落,以及黏膜受損(例如口腔、腸胃道黏膜,依腫瘤位置而定)、疲倦等。

重粒子治療強大的殺傷力背後並非完全沒有代價。傳統上,光子及質子治療會藉由分次治療,讓在治療範圍內的正常組織有喘息、修復的時間,但重粒子治療則讓正常組織的修復效果大幅降低。由於重粒子治療採用更重更大的原子核射束進行治療,因此射束的控制難度又更高一級,如何靈活的轉換射束角度並保持高精準度,對於機械設計來說是一大考驗。曾有一位日本學者這樣比喻:重粒子治療就像是相撲力士,雖然力大而無堅不摧,但缺乏靈活的變化;質子治療則像是忍者,可以靈活的調整,但對於輻射抗性強的腫瘤則沒有優勢。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