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開小孩就爆哭!分離焦慮有解方「7個日常訓練」降低不安感

分享:
0:00
volume_up

文、圖/媽媽寶寶

「只要我一離開,小朋友就會爆哭,連只是去上個廁所也不行。」孩子的分離焦慮,在面對暫時分別的情況下,容易感到不安、無措,使得父母也無法好好放手,放心離去。

分離焦慮3原因

所謂的「分離焦慮」是指當寶寶與主要照顧者分離,或是離開熟悉的環境時,會​產生強烈的不安感,並同時伴隨著抗拒或是哭鬧不止的行為,​這種狀況通常會在孩子6個月大時開始出現,於10~18個月大時達到高峰期,​一直持續到2、3歲,特別是孩子剛上幼兒園時會更加顯著。​小朋友會出現分離焦慮的現象,主要有三大原因:

  1. 孩子開始能辨認出主要照顧者,且對他們的情感依賴需求增加。​
  2. 開始知道自己跟別人不是依附關係,而是獨立的個體,無論是誰都不可能時時刻刻陪在自己身旁。
  3. 寶寶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意指他們漸漸了解到東西在視覺上看不見時,並不代表其消失。舉例來說,當用毯子蓋住上一秒還在孩子眼前的娃娃時,小朋友不會認為是「玩偶不見了」,而是主動翻開毯子去尋找,正因為慢慢有了這些概念,孩子會更迫切想要找到離開身邊的大人。

從日常練習降低不安感

當寶寶產生分離焦慮時,情緒也很難平靜下來,建議父母在日常中可藉由練習分離等方式,幫助小朋友緩解家長離開時的不安感。

  1. 及時安撫以穩定情緒:當寶寶半夜醒來發現媽媽不在而哭鬧時,建議趕緊抱抱孩子,讓他們知道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隨時都有在注意他的狀況。​
  2. 玩捉迷藏:透過遊戲中的「爸爸媽媽不見、再出現」的反覆過程,讓小朋友了解家長雖然會離開,但過不久後便會回來自己的身旁。​
  3. 鼓勵寶寶主動離開視線:可以請其他家人,在牆壁的另一轉角呼喚寶寶,藉此讓他們主動去找尋聲音來源,離開媽媽的視線範圍。
  4. 平時練習分離:在孩子情緒穩定時,家長可假裝要去上廁所,進去待10秒後再出來,並誇讚寶寶的耐心等待,慢慢將每次的練習時間拉長。但切記不能挑真有如廁需求時練習,避免製造時間壓力與分離的緊張感。
  5. 建立安撫小物:利用帶有媽媽味道的衣服、小毯子或玩偶,建立小孩的安全感跟情感延伸的依附物。​
  6. 明確指出回來的時間點:由於孩子對於抽象的時間概念尚未發展成熟,因此要把時間「具象化」,例如:等沙漏滴完、時鐘的長針指到6就結束、在學校吃完三個碗就回家、唱完一首小星星的歌等。​
  7. 讓孩子有預期心理:早一點告知小朋友行程安排,並將其「視覺化」。比方說,在紙上畫出剛升起的太陽與公園,代表著「起床後,我們先去公園玩」;接著可將太陽畫在正中間同時還有叉子、湯匙,表示「中午去餐廳吃飯」;最後畫上太陽落下的樣子與浴缸,意指「傍晚再回家洗澡」。藉由這些圖畫分別代表的意涵,可提早知會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在要求他們收拾玩具也可使用類似方法,這相當於幫小朋友製造「耍賴的時間」,緩衝抗拒的心情。

家長和小朋友道別的5禁區

爸爸媽媽在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時,有5點「絕對」不能做:

  1. 不告而別悄悄離開:若趁寶寶轉頭或睡著時,偷偷跑掉或是換其他人抱,容易讓他們沒有安全感,更害怕分離。​
  2. 欺騙孩子離開的時間與目的:跟小朋友說:「媽媽只是去倒垃圾,一下子就回來了」。但實際上卻是去上班,早上就出門直到晚上才回家​。​
  3. 發脾氣、冷落或嘲笑孩子:當爸媽對孩子說:「你長大了、這樣哭很丟臉,大家都在看你!」這種帶有羞辱意味的負面言語時,易造成他們自尊心低下與退縮。也有可能發生小孩某次情緒反應特別激烈,使得家長妥協,讓他們養成以為要哭鬧到這種強度,父母才會接納他的錯誤學習行為。
  4. 強硬恐嚇脅迫孩子:跟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等具威脅性的話語,會讓小朋友習得無助,且對於分離更加排斥。​
  5. 家長與孩子難分難捨:有些父母聽到孩子哭會捨不得,走三步又回頭擁抱,甚至自己跟著落淚,造成小孩認為「分離」是一種很恐怖、會讓人難過的狀態,說再見時,家長態度應該堅定、​縮短道別的過程,讓孩子慢慢了解道別是很自然的事情。

文章授權轉載自《媽媽寶寶【培果教育專欄】分離焦慮有解方,父母與孩子說再見的7個技巧
【延伸閱讀】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