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兇手恐是幽門螺旋桿菌 醫示警:會逐步導致癌變

分享:

胃不舒服的兇手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發文警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導致胃癌,根據研究,全球2008至2017年出生者中預計有1560萬人將罹患胃癌,76%與此菌有關,其中2/3集中在亞洲。該菌不但會引發慢性發炎、破壞DNA及抑癌基因,還會干擾細胞修復機制,逐步導致癌變。而預防關鍵在於飲食衛生、家庭篩檢與及時治療,高風險族群更應定期檢測,早期根除可有效降低胃癌風險。

胃痛別輕忽。(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張家銘醫師昨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胃部不適背後可能潛藏著更嚴重的健康危機,也就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他根據2025年《Nature Medicine》發表的研究指出,全球2008至2017年間出生的年輕人中,預計將有1560萬人罹患胃癌,其中76%的病例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未來可能發生的胃癌病例有2/3集中在亞洲地區,而部分非高盛行率國家如非洲,由於人口結構變化,胃癌人數甚至可能增長6倍。張家銘表示,這份研究再次提醒我們,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應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優先事項,尤其在年輕族群中推行「檢查與根除」計畫,將是改變未來癌症趨勢的關鍵。

幽門螺旋桿菌對人體的影響遠比表面症狀更為深遠。張家銘強調,它不僅可能導致胃痛、腹脹等不適,更可能逐步引發胃癌。這種細菌通過多種機制破壞胃部健康,從慢性發炎到基因損傷,每一步都在為癌症創造條件。

張家銘解釋,人體的免疫系統在對抗幽門螺旋桿菌時會啟動發炎反應,但若感染持續,這種慢性發炎將使細胞逐漸失控。幽門螺旋桿菌的CagA蛋白會激活NF-κB發炎路徑,使胃部長期處於發炎狀態,進而損傷細胞並抑制抑癌基因的功能。這種持續的損傷最終可能導致細胞異常增生,甚至癌變。

張家銘續稱,幽門螺旋桿菌還會干擾細胞內關鍵的信號傳導路徑。例如,它可能操控Wnt/β-catenin路徑,使原本調控細胞生長的機制轉變為癌幹細胞的生成引擎。同時,PI3K/AKT/mTOR路徑的異常活化可能讓細胞獲得抗凋亡和轉移的能力,而Hippo-YAP路徑的失調則進一步加速細胞增生。這些變化共同形成一個促進癌變的惡性循環。

更嚴重的是,幽門螺旋桿菌誘發的慢性發炎會導致DNA損傷。活性氧的過量產生可能破壞DNA結構,尤其是關鍵的p53抑癌基因。張家銘警告,一旦p53功能喪失,細胞將失去修復與凋亡的機制,長期累積的基因突變最終可能演變為癌症。此外,幽門螺旋桿菌還會破壞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細胞間的緊密連接鬆動,增加有害物質滲透和癌細胞擴散的風險。

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需從日常生活做起,張家銘指出,飲食衛生是關鍵,避免共用餐具、飲用未煮沸的水或食用生冷食物可降低感染風險。若家人已確診感染,其他成員也應接受檢查,以阻斷家庭內的傳播。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和適度運動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減少感染機會。

對於高風險族群,如胃癌家族史、胃潰瘍病史或長期消化不良者,張家銘提醒,定期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至關重要。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尿素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測和胃鏡檢查。一旦確診感染,抗生素與胃藥的聯合治療能有效根除細菌,大幅降低胃癌風險。

張家銘也補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雖是胃癌的重要風險因素,但透過早期檢測和治療,完全可以避免其長期危害。從個人衛生習慣到定期健康檢查,每一步都是預防胃癌的關鍵。與其等待症狀出現,不如主動出擊,從源頭阻斷這條通往癌症的道路。(CTWANT)

【更多CTWANT報導】
醫師自曝感染「一級致癌物」卻無症狀 示警應做1事預防
女病患胃口變差消瘦「檢查竟是癌症」 醫曝警訊:2症狀要主動檢查
胃癌公費篩檢明年上路 醫示警「這年齡」染病風險高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