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前進美國設廠,竟讓董事長魏哲嘉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不難讓人想見這條路有多艱辛,因為根據業界人士透露,同樣的一間廠房,台灣大概只需要19個月就能完成,新加坡、馬來西亞大概23個月,歐洲34個月,美國最長得花38個月,相當於時間、金錢都是台灣的兩倍。

魏哲嘉今年1月份出席台大EMBA講座發表演講中提到,台積電赴美設廠遇到的三大挑戰,分別是找不到工人、當地複雜的法規,還有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速度。魏哲嘉透露,台積電在美國的工廠雖然是設在亞利桑那州,可是當地竟然沒有人會蓋,最後建築工人一半都是從德州找來。
至於在法規部分,不像在台灣受到政府照顧,台積電走在前面,跟政府討論如何制定法規,但是在美國在一個地方,卻會遇到與地方政府不同的法律法規。最後台積電花了3500萬美元,制定了1.8萬多條規則。最後,台積電技術一直在進步,產線設計也要跟著改變,這些法規的因應,在美國,這是不可能的,任何改變都得修好了。
而根據《半導體文摘》披露,易科德(Exyte)室內裝修工程公司全球業務部門先進技術設施 (ATF) 執行副總裁Herbert Blaschitz,針對不同區域興建半導體廠的時間做出比較,發現在台灣最快19個月可以蓋好一間廠房,新加坡、馬來西亞要23個月,歐洲34個月,而美國卻要花38個月的時間。
Blaschitz指出,相同製程下,美國的建設成本與台灣相比約為兩倍,之所以會差這麼多,主要在於台灣有強大的半導體供應鏈支持,這部分可能得等到美國晶片法案出爐後,可以稍微彌補這類不足。
這也難怪魏哲嘉談到美國廠時會感嘆「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經歷各種訓練」,坦言美國無法生產出台積電所需的水準,如果能夠量產,價格將比台積電原來採購的價格高出5倍,並指台積電最新的技術不可能去美國,因為光是申請一切,然後進來,至少需要比台灣多一倍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