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發表「台灣有事」論後,大陸輿論掀起新一輪「琉球地位未定論」。大陸《環球時報》19日發表社評表示,「琉球學」已入選國家級「絕學」學科扶持計劃,意味著大陸學界正以學術理性參與東亞歷史敘事的重塑,可破除日本單方面對吞併琉球歷史的片面敘事。

《環球時報》19日以「『琉球學』研究為什麼很有必要」為題發表社評。文章指出,大陸福建師範大學近日首創的大陸「琉球學」學科項目已獲國家批准正式啟動。文章表示,琉球群島的地緣處境、戰略選擇及其未來走向,不僅關乎自身命運,也牽動周邊國家與地區的安全關切。近年來中外學界對琉球(沖繩)問題的關注持續升溫,研究成果不斷出現,並已逐步上升至學科體系建設層面,「琉球學」的成立是水到渠成。
文章介紹,琉球群島位於台灣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與大陸福建省隔海相望。1372年,明朝與琉球正式確認了宗藩關係,琉球奉中國為正朔,中國以「厚往薄來」的政策善待琉球。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將其納入領屬,但琉球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與中國的宗藩關係。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單方面設「琉球藩」,邁出吞併第一步;1879年,又以武力脅迫手段強行廢除琉球藩,設立沖繩縣,至此琉球王國被日本正式吞併。1945年日本戰敗後,美軍佔領琉球群島,其行政機構及官方文件均使用「琉球」這一名稱。1972年,美日通過私相授受方式完成琉球施政權的移交。此後,琉球群島處於日本管轄之下,改設為「沖繩縣」。自1879年至今,關於琉球群島主權歸屬的歷史與法理爭議始終存在。

文章表示,總體而言「琉球學」是一門對琉球的地理、政治、文化以及中琉歷史、琉球東亞關係史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學科,其定位與中國學、韓國學、日本學並列,而非僅作簡單區分。其核心研究圍繞琉球的歷史、文化與對外交流等多個維度展開。在歷史方面,包括琉球的起源、與明清的宗藩關係及被日本吞併的過程等;在文化方面,涉及琉球語言、服飾、建築、音樂及宗教信仰等;在對外交流方面,涵蓋對外經濟來往、朝貢貿易與周邊國家互動等。此外,「琉球學」研究對近現代「琉球問題」的討論和研究有著重要意義,琉球地位、社會現狀、美軍基地等很多現實問題的討論都需要這一學科作為支撐。
文章表示,「琉球學」是一項「破立結合」的研究。其「立」,在於系統建構中琉宗藩關係的歷史實相,補充完善東亞傳統外交體制研究體系。其「破」,在於解構日本單方面對吞併歷史的片面敘事。比如,日本一些人大肆宣揚「日琉同祖論」,不承認對琉球王國的武力吞併,不認可琉球王國作為獨立國家的歷史。此外,日本政府堅持對琉球實行歧視與同化並進的政策,妄圖將琉球為日本作出的犧牲「制度化」和「正當化」,這些錯誤敘事正是日本對琉球實施同化政策的邏輯基礎。

文章指出,當前日美正加快推進琉球群島的「軍事要塞化」,此類動向加劇了當地對新的「沖繩戰」危機的深切憂慮,民眾普遍擔憂其家園將再度淪為日本的「盾牌」。對「琉球學」的深入研究更具現實意義。
文章表示,近年來大陸和日本圍繞琉球問題均湧現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未來有關琉球的研究有望在空間上向東亞乃至全球層面拓展,在時間上向戰後以及當下延伸。系統推進「琉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的協同發展,也將為共建和合共生、開放包容的東亞區域文化注入新的內涵。

文章最後表示,「琉球學」入選國家級「絕學」學科扶持計劃,意味著大陸學界正以學術理性參與東亞歷史敘事的重塑。大陸「琉球學」研究將告別以往零散化、碎片化的狀態,學科未來發展將呈現體系化、融合化與國際化等趨勢。這項研究的意義不僅限於學術層面的拓寬,更關乎區域和平的持久維護、歷史正義的伸張,以及大陸在複雜地緣格局中話語體系的構建。唯有深入歷史的脈絡,才能為未來找到一條更具包容性與可持續性的共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