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鄉受洪水影響災情慘重,全台各地的搜救犬也陸續前往災區尋找失聯者。不過搜救犬穿梭災區搜索時,並沒有穿著鞋子,也引發外界擔憂犬隻會因此受傷。對此,台南市消防局搜救犬隊為大家解惑,分享4大關鍵原因,佩戴裝備可能會增加犬隻受傷的風險,也能避免鞋子影響到其散熱和行動能力。
針對瓦礫搜救犬在工作時,為何大多不穿裝備,台南市政府消防局特種搜救隊的搜救犬隊在臉書粉專「台南搜救犬。Tainan K9」發文透露,犬隻身上沒有項圈、衣服、鞋子、胸背帶或影音科技設備等配備分為四大原因,分別為安全、散熱、行動能力及觸覺回饋。

搜救犬隊指出,搜救犬在進行瓦礫搜索時,身上若有裝備,最好是在受到特定拉力時,一定能夠脫落解開的裝備。他們曾詢問過國外教官,對方透露一個真實案例:曾有領犬員未將項圈拆掉,就讓犬隻進入建築物進行搜索,但該建築物的危險程度是被判定任何人員不得進入,只能先依靠犬隻進去尋找待救者,但犬隻在作業途中項圈被勾到、無法離開建築物。
而其領犬員在建築物外聽到犬隻的哀鳴,但因為不得進入、只能留在建築物外面等待,隨著時間過去,領犬員最終只能聽著犬隻哀鳴聲漸漸變小聲,直到數天後再也沒聲音。
此外,雖然目前犬隻的鞋子材質越來越好,但其腳底本身的部分散熱功能,仍是在沒有穿衣服的時候比較好,且趾爪可以幫助牠們抓握地面、地形;腳底也是犬隻收集資訊的重要來源,能協助做判斷。
搜救犬隊提到,若犬隻不穿裝備的風險更高,那領犬員仍會讓犬隻佩戴適當裝備。而犬隻的鼻子相較於人類來說優秀許多,1隻擁有紮實訓練的搜救犬,搜索能力及效率能抵上大約20人,也因此牠們常常會比人類更優先進入災區、以快速標定出待救者的位置,或是排除沒有待救者的區域。
搜救犬隊同時強調,搜救犬執行搜索勤務時,有隨隊獸醫師在場,能及時給予適切的幫助,且每當犬隻結束勤務後,領犬員都會與獸醫師一同檢查犬隻,立即發現身體是否有問題或有任何傷口,並給予藥物或做侵入性的治療。(文/CTWANT)
【更多CTWANT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