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團最新報告指出,隨著全球央行持續推動儲備資產多元化,並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貨幣可能成為亞洲地區最大受益者。

《彭博新聞》等報導,高盛策略師蘇瓦納普魯蒂(Danny Suwanapruti)和吉奧(Rina Jio)在報告中表示,儘管美元和歐元仍是主要儲備資產,但隨著美元主導地位持續減弱,各國央行仍有空間增加對「非傳統」貨幣的配置。
報告特別指出,韓圓、新加坡幣和人民幣是亞洲資金流動的主要貨幣。其中,韓國預計明年將加入富時世界政府公債指數(WGBI),可能進一步提升韓圓需求。新加坡擁有AAA評級,已經吸引央行投資目光。而中國大陸與全球的貿易聯繫,則使人民幣成為儲備重新配置的「天然候選人」。
高盛策略師強調:「我們認為,擺脫對美元依賴的多元化趨勢應該持續下去,因為這一趨勢在過去十年中已經根深蒂固。」
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央行加速尋找美元替代品的原因之一,是2022年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時,華盛頓凍結莫斯科的美元儲備,切斷俄羅斯與國際金融體系的聯繫。由於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可能顛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也加劇了圍繞美元的緊張情緒。
根據高盛的指標,美元目前仍被高估約17%。隨著美國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升至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水準,更加深了投資者的擔憂。近期每日7.5兆美元(約234兆元新台幣)的外匯市場交易數據也顯示,對美元的需求正在降溫,彭博美元指數自2月的峰值以來已下跌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