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藝人們「閃兵」案揭逃兵爆增現象 國防學者促提高刑度

分享:

包括王大陸、陳零九、陳大天、修傑楷、陳柏霖、坤達等一堆男藝人都因「閃兵」案遭到法辦,意外揭開我國逃兵案爆增現象。國防院研究員柯永森近日撰寫報告指出,統計民國103至112年,平均每年「閃兵」案件為105.1件,但自113年1月1日義務役役期恢復為1年起,年平均增加為133.33件,有增加趨勢。

一堆男藝人涉閃兵案,意外掀開我國逃兵爆增的現象。(示意圖/李俊毅攝)
一堆男藝人涉閃兵案,意外掀開我國逃兵爆增的現象。(示意圖/李俊毅攝)

柯永森是退役少將,關切兵力問題,除11月4日發表「從『浪費時間』到『榮譽』,重塑台灣國防意識」報告外;今年2月也曾發表「國防部修訂志願士兵甄選條件的省思」,關切國軍編現比自109年起逐年下滑,分別為88.57%、87.57%、82%、80%,113年為78.6%,5年來已減少近10%。

柯永森近日再度檢討「閃兵」案,他在報告建議,應強化「徵兵處理」機制、逐年檢討修訂兵役體位、提高現行法定刑度並不得易科罰金,修補制度漏洞,讓心存僥倖者徹底斷念,杜絕不法逃避兵役。

該報告表示,多年兵役制度改革,在役期快速縮短下,訓練思維與課目未能及時更新,致許多年輕人覺得「4個月或1年服役只是浪費時間」,而心生排斥。現行制度下,有人自願從軍、有人依法服役、亦有人可延役或免役,導致社會對制度公平性產生疑慮。

藝人坤達涉閃兵案。(圖/翻攝畫面)
藝人坤達涉閃兵案。(圖/翻攝畫面)

報告也指出,在社會價值偏重經濟與個人發展的現實社會裡,高競爭、升學與就業壓力大,年輕人覺得軍中訓練偏向勞務性質,缺乏實質學習與挑戰,1年(或4個月)的役期被視為職涯「中斷」,服役形同浪費時間,只是「去混一下而已」,意義不大。

報告還指,國人深受傳統「好男不當兵」與軍隊科層組織不良印象,社會對軍人的尊敬度仍不高,媒體輿論多聚焦於弊案與荒謬事件,忽略了默默付出的10餘萬基層官兵。

柯永森在報告建議,國軍應結合科技與裝備(如無人機操作、資安、戰場急救、災害應變),加速引進現代化作戰訓練概念,革新訓練模式,使服役者學到具社會價值的技能,讓服役成為「貢獻社會」的延伸。

此外,報告也建議,軍方應主動改革管理文化,減少階級濫權與形式化命令,建立專業化的職業軍人制度,讓人民相信「服役」是一種榮譽,而非被迫,這份義務才具有真正的社會價值與實質意義。

柯永森在報告建議,政府應宣導,服兵役是義務,也是榮譽,而非被迫。(資料照)
柯永森在報告建議,政府應宣導,服兵役是義務,也是榮譽,而非被迫。(資料照)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