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小貞(化名)是金融業高階操盤者,不管台灣、美國股市都要看,長期作息不正常與工作壓力下,讓她變成慢性化頭痛,止痛藥越吃越沒效,甚至一週得請一天假。原來小貞求學時期就常頭痛,一直到止痛藥劑量越吃越多、痛感「壓不下來」才決定就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醫師表示,偏頭痛是種複雜、具特定症狀的原發性頭痛,幾乎是中到重度疼痛,容易造成日常生活失能,有患者一發作就是好幾小時,更因此影響工作出勤。
她說,偏頭痛好發於20到60歲的族群,以正值生產力階段的青壯年人口比例最高。典型的症狀包括:怕光怕吵、噁心、嘔吐,越動越不舒服,搏動性頭痛(感覺血管跟心都在跳)等,且逾四成患者是頭的左右兩邊都痛。
張庭瑜醫師指出,臨床上偏頭痛患者常在頭痛發作時自行吃止痛藥緩解,但事實上,止痛藥雖可緩解當下疼痛症狀,卻無法預防頭痛發生的嚴重度與頻率。若每週止痛藥服用超過兩三次,頭痛還可能伴隨止痛藥過度使用而惡化,越吃越沒效、最後變成「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即使止痛藥使用沒有過量,經年累月沒有適當治療的偏頭痛會容易「慢性化」,當持續三個月以上、每個月至少有一半的日子在頭痛,就可能診斷為「慢性偏頭痛」,治療難度更高。因此建議,若每月頭痛發作超過四天、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品質或日常活動、無法使用急性治療藥物或效果不佳時,就應該以「預防性藥物治療」來減少頭痛發作,達到治療的目的,避免慢性化頭痛。

預防性治療需要吃多久呢?根據台灣頭痛學會建議,不管頭痛發作與否,一般來說預防性治療必需連續使用(6至12個月),才會發揮穩定大腦的功能,減少偏頭痛發作,待頭痛頻率愈來愈少,可以遵從醫囑逐步減藥、甚至停藥。然而,此過程中若貿然自行中斷治療,則可能症狀加劇。
張庭瑜醫師進一步解釋,傳統口服預防用藥包含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及抗憂鬱劑等等,以實證看來都有很好的預防效果。但這些並非專一為偏頭痛開發的藥物,同時也可能帶來嗜睡、疲憊、體重增加、反應力變慢等副作用,影響患者職場表現。
肉毒桿菌素注射是專門針對「慢性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施打一次約可維持三個月,不需要頻繁回診,對於日常繁忙的族群較為方便,目前健保可經過事前審查有條件給付。
另外,「抗CGRP藥物」是近年偏頭痛治療的最重要機轉,副作用相對傳統口服預防藥物較少、療效發揮快:包含前幾年上市的注射型單株抗體,可依不同藥物選擇每月或是每三個月施打一次,且若為「慢性偏頭痛」患者,亦可申請健保審查有條件給付。針劑作用較為長效,已有備孕打算的女性,若擔心針劑治療期間可能懷孕,則可以考慮選擇最新的口服型抗CGRP新藥,服用方便、彈性,且半衰期短僅10多個小時,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率、多樣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