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賈樟柯最新作品《風流一代》於日前在第27屆台北電影節進行台灣首映,這也是他睽違7年訪台,出席媒體茶敘時除了親自分享創作的改變歷程與影像背後的社會觀察外,也相當感動台灣影迷對《風流一代》的理解與支持。

賈樟柯感性表示,「這部作品在敘事與形式上都帶有實驗性,與我以往的風格有所不同。觀眾看見我在紀錄與虛構之間的編排,以及角色與其所處世界的關聯,這讓我非常欣慰。」他也進一步說明,片名「風流」取自七〇年代末的文學語境,意指渴望與推動變革、在變革中成長的一代,恰好呼應千禧年世代的氣質。
本片也是賈樟柯與演員趙濤自2000年以來第12度合作,趙濤在片中幾乎無台詞的設計,原先其實有安排對白與互動,但在剪輯時,賈樟柯逐漸意識到,沉默所傳遞的情緒更具穿透力。他認為,有些複雜感受不需要語言即可抵達觀眾,加上趙濤的表演本身就足夠說服人,因此選擇刪除多數對白。為了避免角色被誤認為「啞巴」,他也特地在片尾安排一場歌唱戲,作為情感釋放的出口。
本片自趙濤二十多歲時開拍,一路延續至她步入中年。隨著時間推移,她對角色的理解也不斷深化,並與導演密切討論人物的發展方向。賈樟柯表示,在拍攝過程中清楚看見趙濤的顯著成長:「她的女性意識覺醒得非常迅速,女主角在情感上的處理方式,也映照出趙濤本人的成長軌跡」。
《風流一代》耗時18年拍攝,素材橫跨四種媒介的時代詩篇,談及創作起點,賈樟柯透露,早在2001年因接觸到數位攝影機,便開始思考以影像長期紀錄生活的可能。2000年代初的全球化浪潮與經濟飛躍,引發情感與身體經驗的劇烈變動,這股新時代的震盪感,成為他啟動創作的原動力。他嘗試以更實驗性的敘事與形式展開創作,並認為過去累積的成績與資源,讓他擁有直面失敗的底氣:「製作《風流一代》就像組樂高,沒有既定的完成形貌,這樣的創作方式深深吸引我。」

對片中出現 AI 與疫情情節的安排,賈樟柯表示,這些設定並非原始劇本構想,而是隨著現實世界的變化逐步融入創作之中。他指出,疫情期間電影產業一度停擺,加上人工智慧快速進入日常生活,使他意識到世界正在加速轉變,也促使他重新思考並延伸劇本內容。「這個愈來愈陌生的世界,也深深影響人類的情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