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血便就醫發現竟是「大腸癌二期」! 醫:定期篩檢很重要

分享: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一名50多歲男子從去(2022)年開始發現如廁時大便偶有出血狀況,沒有健檢過的他擔心這樣的狀況到底是痔瘡還是腫瘤造成,在得知已符合國健署大腸癌篩補助資格後,透過初步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結果為陽性,後續也按照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後,結果顯示的確有痔瘡情況,但沒有發現大腸癌病灶或大腸瘜肉。

如廁時出現血便症狀不可輕忽!

近日他也聽取見一就醫安排無痛腸胃鏡檢查,檢查過後竟發現在大腸乙狀結腸內有一約2公分的腫瘤病灶,並有黏膜潰爛狀況,醫師為他做切片檢查,病理化驗報告確認罹患大腸癌,後續轉介到直腸外科接受手術治療,術後診斷為大腸癌第二期。

對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影響大腸鏡檢查是否完整有幾個重要因素,包含:檢前是否嚴格執行低渣飲食、清腸是否乾淨、檢查範圍是否做到全大腸、有沒有做到最深處到達盲腸,以及有無發現瘜肉,以上因素都會影響檢查的精準度及日後是否需要定期的追蹤建議。

若以此案例來說,梁程超醫師表示,由於大腸癌是一種進展相當緩慢的癌症,從腺瘤性瘜肉進展到大腸癌這個過程約需要5~10年,不太可能僅一年時間就發展成大腸癌第二期。前次檢查沒有找到大腸癌病灶可能與清腸不夠乾淨造成檢查盲點,或是腫瘤位在一些腸道容易被忽略掉的轉角處,不過幸好,該男子的警覺性夠高,發覺有異常症狀未改善並主動安排檢查。大腸癌通常只要早期發現,都有很高的預後存活率,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5%、第二期與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約為80%與65%,而第四期則大幅度降低至約10~20%。

當心大腸警訊。

最後,梁程超醫師提醒,民眾面對癌症就是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而大腸癌的表現不是只有血便的症狀,甚至是大腸癌在初期的表現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症狀,大腸癌已連續15年成為國內癌症發生率第1名,雖然最新公布的大腸癌發生人數有下降現象,但可能是Covid-19疫情影響民眾篩檢意願,使得新發現人數變少。建議所有50歲以上民眾都應該接受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為陽性者務必接受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若未達50歲的大腸癌高危險族群,就算沒有任何不適症狀發生,最好還是提早為自己安排第一次大腸鏡檢查,並依照醫師後續的回檢建議確實做到定期檢查追蹤,才能更完整的預防大腸癌對健康的危害。

  • 圖、資料來源: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提供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