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憶如(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財政部7月8日公布台灣6月份出口533.2億美元,再創歷年單月新高;但值得注意及警惕的卻是對美國出口占台灣總出口比例達32.4%,已大幅超過對中國及香港出口占比的27.3%。其他對東協出口比例下降至16.8%,對歐洲更僅有6.4%。在川普對全球各國祭出高關稅政策之際,台灣對美國出口比重卻快速提高,實為逆向操作,風險不小。

川普在7月7日寄信給14個國家,片面宣布美國將對這些國家課徵關稅的稅率,並聲稱將自8月1日凌晨起生效。川普說8月1日的生效日期「是確定的,但也不見得是百分之百確定」,因為如果這些國家願意提出一些對美國有利的條件,那麼就可能仍有談判的空間。
目前這14個國家並未包括台灣,但日本和南韓都已被通知課徵25%稅率。相較於上次4月2日「解放日」所公布的對等關稅,多數國家稅率大致不變或小幅下降,例如南韓的25%、泰國的36%,或印尼的32%,都與之前稅率相同。但有幾個例外,包括日本及馬來西亞都從之前的24%上調至25%;寮國及柬埔寨雖降幅較大,卻都仍維持高關稅,分別為自48%降至40%,以及自49%降至36%。
去年美國對亞洲貿易逆差前3名為中國、越南及台灣,逆差金額分別為2950億、1230億及740億美元。其中與中國簽有暫定協議,越南則在過去這段期間與美國協商,最後以全面讓步(對所有自美國進口產品零關稅),換得美國對其課徵20%關稅的待遇,但若為轉口貿易,則將被課徵40%關稅;台灣的稅率則尚未公布。
從目前已知的關稅稅率來看,倒不見得與貿易逆差直接相關。例如美國對亞洲貿易逆差排名第4至第9名的國家依序為日本、南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逆差金額分別為680億、660億、460億、250億、180億及123億美元,但其關稅稅率則分別為25%、25%、36%、25%、32%及36%。因此川普雖然並未明言其稅率訂定標準,但除了降低與各國貿易逆差之外,顯然還有其他考量。
例如川普放話聲稱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對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造成威脅,這也可能是泰國和印尼關稅較高的原因。另外對越南轉口貿易產品40%的關稅,以及柬埔寨36%的關稅,都可能是用來防堵中國對美國「洗產地」的間接出口。在台灣與中國供應鏈關係密切的背景下,台灣對美國的出口也很容易被誤會為轉口貿易,對台灣的關稅,也因此有可能被不合理的墊高。
如何在協商中,盡量爭取對台灣有利條件,實為當務之急。但就在此時,台灣對美國6月份貿易順差133.7億美元,相較於去年平均每月61.7億美元的順差,增幅翻倍,不利於獲得較低關稅的談判。
另外,今年以來台幣兌美元升值12.3%,居亞洲之冠;4月2日「解放日」至今的3個月間,升值幅度更達13.8%。以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來看,市場預期新台幣未來1年內的升值趨勢亦將持續(1年期的新台幣NDF為1美元兌28.42台幣),升值對台灣出口的衝擊,更將為全面性,也將拉低下半年經濟成長。
最新公布的台灣6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僅有1.37%年增率,已率先為下半年景氣滑落提出預告。不論台灣將被課徵關稅的稅率高低如何,總至少高於目前10%的稅率,屆時最受衝擊的將是對美國的出口,而占比32.4%的美國出口更將直接造成對台灣經濟的傷害。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