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地方均設指揮所 學者稱顛覆三觀憂:恐引發5大問題

分享: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發生溢流,水勢整個淹入光復鄉造成嚴重災情,現階段中央和地方都在當地設有「協調所」與「指揮所」。對此,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鈕則勳直言,這種情況真的是顛覆三觀,恐怕引發5大問題。

國軍前往光復線全力投入協助災民。(圖/卓榮泰臉書)
國軍前往光復線全力投入協助災民。(圖/卓榮泰臉書)

鈕則勳今(29)日在臉書發文,開頭就直言,中央、地方針對花蓮洪災「分別」設立指揮所,真的徹底顛覆三觀。在「萬事莫如救災急」的當下,中央、地方這種政治鬥爭掛帥,互相累積相罵本的操作,除了讓大家看笑話外,還有5大問題。

首先,中央地方政治較勁,根本無法呼應花蓮鄉親及國人救災為先的期待,除了更可能產生中央、地方在救災政策的扞挌外,中央地方有可能在重複做同一件事情,衝擊救災速度。

其次,對比公益為重、救災爭先,令人敬佩與感動的鏟子超人們,中央地方的多頭馬車、互別苗頭,更可能讓民眾有「政府救災遠不如民間」的惡感。

第三,中央、地方沒有縱向橫向的救災整合平台,不僅無法統整資源,強化行政效率外,也恐讓民間救災資源挹注因為找不到直接窗口,而影響災民有效且快速獲取援助的權益。

文化大學教授鈕則勳。(資料照/中天新聞)
文化大學教授鈕則勳。(資料照/中天新聞)

第四,更可能因為中央與地方對於救災政策的認知與解讀不同,導致傳輸的訊息不一致,不僅可能無法讓媒體快速獲得正確資訊外,還可能要讓記者重複求證,不僅影響資訊傳輸品質,也剝奪災民或義工第一時間獲取重要資訊的機會。

第五,若再發生不可測的危機,須在極短的時間之內進行危機處理,到底要聽誰的,恐怕又會面臨新一波的角力,延宕危機處理進程。

鈕則勳認為,以上中央地方較勁的風險,在危機情勢中都是在浪費寶貴資源、消費民間的熱情,甚至更可能導致資訊混亂,讓災民無法心安,都會對救災產生潛在的不利因子!

馬太鞍溪堰塞湖空拍。(圖/林保署花蓮分署)
馬太鞍溪堰塞湖空拍。(圖/林保署花蓮分署)

最後鈕則勳呼籲中央、地方快速建構縱向與橫向的救災平台,拋開政治鬥爭思維,趕上民間救災速度,別再讓民眾看笑話了。

留言衝人氣 9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