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水世界!當滯洪池吞不下去的時候...專家說話了

分享:
0:00
volume_up

凱米颱風暴雨重創南台灣,高雄積淹水情況嚴重,投入超過百億治水預算的成效,災後必須檢討。由於高雄25個滯洪池迅速全滿了,難道治水只有這一招,專家也紛紛獻策。高雄市長陳其邁坦言,「未來要因應這種非常大的新型態氣候改變,做出對應策略調整」。

陳其邁勘災。(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一名台中的水利退休人員投書,點出必須檢討的幾個面向,包括:平常作為水上活動場域的滯洪池,必須在洪水來臨前排空,也要注意是否有淤積;連通滯洪池的抽水站量能是否充足及營管良好與否;他並質疑,難道除了滯洪池,沒有其他解方。

一名高雄資深工務人士分析說,這次高雄會淹水成災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為高雄愛河周邊缺乏濕地,都蓋起高樓大廈,自然雨水全滿後直接淹到周邊住宅區,第二為高雄原分為縣區與市區,兩者合併後,地下排水系統未整合,導致鳳山排水無法排到高雄市,高雄市排水也要繞過縣區排出;第三則是滯洪池周邊也都蓋起水泥公園,未發揮很好效果。

他認為,高雄前瞻水資源耗費在滯洪池的經費太多,這些經費若積極運用在雨水下水道、箱涵改建上,也許不會淹這麼慘。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則是向《信傳媒》表示,滯洪池有其必要性,但並非萬靈丹,包括滯洪池設置的位置是否正確、體積多大等,這些都要經過估算,並不是挖一個洞就叫滯洪池。

李鴻源說,據他觀察,過去高雄淹水大部分是因為潮水因素,由於愛河是感潮河川,只要潮水漲上來,市區的水就排不進去,這是高雄跟其他縣市不一樣的地方,因此城市的治水方法自然也不太一樣。

李鴻源接受《聯合報》訪問時還說,近年來,政治人物有著「一淹水就忙著說要編多少預算」的壞習慣,但「花的錢已經是荷蘭人的一倍了」,到底有沒有花在刀口上?

作家漂浪島嶼在臉書粉專「漂浪島嶼--munch」表示,面對未來超大雨量的趨勢,別再迷信滯洪池能解決水患,而是回歸區域水文的自然思考。由於滯洪池周邊農地不斷開發,蓋起高樓,容水空間不斷被壓縮。一旦雨量過大,滯洪池蓄滿,就淹到外面的住宅區,這是水患的原因。

也有環團質疑說,高雄前瞻治水經費三分之一全花在滯洪池,是否偏廢了其他治水的基礎建設?環團指出,高雄市府一再宣稱縮減埤塘不會淹水,將濕地轉成建地,「怎能為了填埔財政,犧牲防洪治水?」

高雄市長陳其邁指出,凱米颱風帶來的單日山區超過1400毫米、平地高達967毫米的降雨量,已超過莫拉克及凡那比颱風的紀錄。美濃地區在下游旗山溪因為雨勢過大而導致滿水位,上游美濃湖又因山區野溪匯流、瞬間大量雨水匯入造成溢堤,導致下游市區積淹水情況。感謝中央前瞻治水建設擴大上游區域在地滯洪,這次美濃淹水面積減少、退水較以往迅速迅速。

有關市區治水的部分,陳其邁說,市內滯洪池與相關區域排水設計都已經在25日達到飽和點,以楠梓跟仁武為例,就已經超過了200年的防洪頻率,在岡山、橋頭部分也超過了100年的防洪頻率,「未來要因應這種非常大的新型態氣候改變,做出對應策略調整」。

留言衝人氣 15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