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黨公布關稅衝擊影響評估 產業三大核心焦慮曝

分享:

針對美國總統川普關稅衝擊,歷經2個月調查與分析,由國民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與民眾黨政策會共同完成的「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期中報告,於今(21)日在台大校友會館正式發布。出席者包括前台大校長管中閔、國政基金會經財組召集人林祖嘉等人。報告指出,關稅政策對台灣產業已構成明顯壓力,並揭示三大核心焦慮:中小企業首當其衝、匯率劇烈波動影響營運決策,以及政策方向與資源配置的不確定性。

(圖/中天新聞)
(圖/中天新聞)

根據民間版衝擊評估期中報告指出,電子零組件與機械設備等出口導向型產業,對關稅不確定性特別敏感。即便關稅尚未實施,已有超過5成受訪廠商表示,其直接或間接對美業務已受到實質影響,主要反映在營收下滑與成本上升兩方面。

此外,調查顯示約25%的企業已暫停增員計畫,另有23%的業者考慮將部分產能移轉至海外,以降低潛在衝擊。這些回應顯示,即便政策尚未落地,「預期本身」就已對企業行為產生實質影響,顯示政策不確定性已轉化為現實壓力。

管中閔指出,在美國尚未正式公布對台關稅政策內容的情況下,政策不確定性已成為目前企業最主要的困擾因素。他強調,因為政策未明,產業界正同時面對兩大層面的高度不確定:一是關稅本身的內容與稅率無從掌握,二是政府後續是否推出補助或支援機制亦未明朗。

管中閔強調,產業可以因應挑戰,但難以在不確定的決策環境下運作。他呼籲政府儘速釐清政策方向,釋出清楚訊號,降低產業風險、穩定企業信心,為產業轉型與因應提供可預期的基礎。

管中閔總結廠商面臨的主要困難包含以下5項:

一、匯率劇烈波動:台幣快速升值導致「賠錢出貨」,中小企業缺乏避險工具。

二、電價與綠電:工業電價3年累積漲幅達66%,加上綠電資源集中,中小企業無力競爭。

三、缺工與人才排擠:傳統製造業面臨高科技產業「搶人」壓力,技術斷層持續擴大。

四、AI與綠色轉型門檻:無論是AI導入或碳盤查,中小企業面對技術、人力與資金多重門檻,難以實質轉型。

五、政府協助政策的資訊落差:廠商普遍對中央政府協助政策缺乏了解,資訊碎片化與流程繁瑣形成進入障礙。

而根據林祖嘉教授報告的問卷調查結果,受訪的238家廠商中,有88.5%為2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超過5成(50.5%)表示已受到美國擬課關稅的直接影響。在模擬10%關稅情境下,近6成企業認為營收將小幅下降或無明顯變動;但一旦課徵幅度提高至20%,逾半數企業預估營收將減少10%至30%,其中更有26%直指恐損失3成以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規模5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所受衝擊最劇烈,高達35.8%預測營收將減少超過30%。報告指出,這類企業通常資本薄弱、客戶集中、議價能力有限,一旦遭遇外部貿易壓力,難以撐過長期陣痛期。

該報告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由管中閔以多項經濟模型剖析台灣對外部經濟變動的敏感性;第二部分則透過廠商訪談與問卷調查,描繪製造業者的實務觀察與回應模式。

問卷由國民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與民眾黨政策會共同設計,調查對象涵蓋全國各地製造業廠商,調查期間自2025年6月13日至7月15日,共回收286份問卷,經資料清整與比例重分配加權後,最終有效樣本為238份,具代表性與政策參考價值。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