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委員會成立將滿周年 總統府曝下階段目標:要讓全民共感

分享:

總統賴清德上任後,設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健康台灣推動與全社會防衛韌性等3大委員會,委員會運作近1年,由於拉高至總統層級,成為全政府參與,文官與政務官都需經歷觀念與政策調整,下階段要做的是「要讓全民共感」。

總統賴清德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會議。(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去年6月19日主持「信賴新政 時代新台灣」就職滿月記者會時,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目的是替國家發展擬定戰略,與民間力量展開對話以及和國際社會深化合作,更為未來的台灣展開行動。

回顧近1年的運作,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說,賴總統希望3大委員會能達成3個目標,包括社會參與的平台、社會溝通的橋梁、政策效能的引擎;而各部會部長們執行委員會任務非常辛苦,幾乎是「被總統追著跑」。

張惇涵表示,每個委員會是3個月開一次會,等於總統府每個月都要召開一個委員會委員會議,一個月平均有4週,而這4週當中,又有3個週一晚上,賴總統都會和個別委員會召開便當會工作會議。

至於3委員會的任務,張惇涵指出,委員會背後隱含要推的政策,其實與民眾長年觀念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例如,氣候變遷是全球性問題,氣候變遷委員會強調的是「調適」,在這個浪潮之下,讓台灣能夠轉型調適、面對極端氣候。

再以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為例,張惇涵說,台灣無論大中小產業都會受關稅影響,其他國家也有受到關稅影響,但未改變淨零路徑;台灣是第一個提出堅定淨零路徑立場的國家,不是因為意識形態,而是站在與全球市場接軌布局角度來處理淨零轉型議題。

至於健康台灣委員會,張惇涵指出,賴總統是醫師出身,健康促進的關鍵就是預防、治療、調體質3件事,健康促進更重要的是「體質」,體質好、就可能不會生那麼多病,更不會浪費醫療資源。

他以健康台灣委員會首次會議為例說,第一次會議是去年8月22日,9月16日晚上賴總統主持便當會時,與會者曾討論分析台灣癌症的死亡率、發生率、存活率與4大癌症等議題;之後於10月提出方案,11月提出政策目標,包括癌症篩檢預算從新台幣28億元提高到68億元,篩檢年齡層擴大。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方面,張惇涵強調,這是觀念的扭轉,現在各地首長遇到天災,第一個是打給國軍,但全社會防衛韌性的概念,是當遇到緊急狀況時,軍方有軍方該做的事,而民間力量能做什麼,這就是當前要強化的概念。

總統賴清德去年11月28日主持「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2次委員會議」情形。(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主持「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2次委員會議」情形。(圖/總統府提供)

內政部長劉世芳以防災士訓練為例說,賴總統之前在委員會提到,計程車司機、大樓管理員都要做防災士訓練,像是鼓勵計程車司機若拿到防災士證書,可以放在計程車裡頭讓乘客知道,慢慢推進這些概念,讓民眾了解並不難。

此外,劉世芳說,民防過去一年訓練人次達8萬4955人次,民間自主緊急應變隊(T-CERT)成立90隊,有1808人;防災士訓練近5萬人,未來將朝著實人、實地、實物、實景,加大規模與演練範圍,國家安全是全社會的事。

張惇涵強調,3大委員會背後都存在要與時俱進的政策理念,以及改變改革的邏輯,委員會有很多民間人士參與,且因為拉到國家元首層次處理,也變成是全政府參與,文官與政務官現都在經歷觀念與政策作為調整的過程。

至於3大委員會下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張惇涵指出,「要讓全民共感」。健康台灣是要讓全民認知到「做什麼事有助於自己健康」,提高全社會防衛韌性要思考「每個人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氣候變遷有些觀念政策必須改變,全民也要有相對應的認知,才有辦法做。

張惇涵表示,3大委員會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持續擴大公民參與,這是委員會下階段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中央社)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