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出血小心!併「4情況」恐是癌 醫警告:35歲↓癌機率少、惡性高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您曾經歷過肛門出血嗎?烏日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劉添裕表示,根據醫學統計,任何年齡的肛門出血,都以痔及肛裂居多,但需特別注意的是,35歲以下民眾,癌腫瘤佔肛門出血原因的第4位,年輕人雖然癌機會少,但其惡性度高。此外,若肛門出血又合併大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腹痛等情況,就要特別當心,可能是因為癌腫瘤導致出血。

根據衛生署統計資料,台灣歷年來癌死亡原因,大腸直腸癌久佔第4位,近年上升至第3。癌症發生率方面,大腸癌更連續15年高居10大癌症之首,每年奪走6千多條人命。國健署也指出,早期大腸癌容易治癒,且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成9的晚期發生率,以及3成5的死亡率。

劉添裕表示,大腸直腸癌屬於病程較緩慢的癌症,只要早期發現並治療,絕對能有良好結果甚至根治。但早期幾乎毫無症狀,須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才能發現,有些家族性大腸息肉疾病,也會轉為大腸癌,建議:

1、50歲以上無症狀:至少每3年做一次大腸直腸的詳細檢查。

2、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全家皆為高危險群,應立即接受篩檢。

3、患有大腸直腸疾病者:應與大腸直腸專科醫師配合,接受適當治療,並定期追蹤檢查。

劉添裕指出,一般治療痔瘡包括保守療法(保養)、注射療法、紅內線熱療法、橡皮筋結紮法及手術療法。其中手術病人僅佔就醫人口10分之1,大部分病人都能以門診治療達到目的,痔瘡症狀多會自行緩解,但容易再患,治療目的應以減輕症狀為首要,選擇較安全可靠的方法。另外,坊間尚有許多偏方如枯療法、冷凍療法等,其治療效果不佳,恐有嚴重後遺症,切忌嘗試。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