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文忠(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暨大國企副教授)
2025年7月26日,這一天標誌著一場政治豪賭的徹底失敗。由民進黨核心策動的24席立委罷免案,在民意浪潮的強力反擊下,已然註定全軍覆沒的結局。這場行動以「匡正國會」為名,實則暴露了執政黨在四個層面的深刻危機:公民信任的工具化、仇恨動員的破產、威權心態的試探,以及對經濟民生的徹底漠視。

這場罷免的潰敗,不僅是民進黨動員能量與道德正當性的利空出盡,更是全體台灣人民對「為鬥爭而犧牲民主,為權力而漠視經濟」的政治操作,所投下的集體不信任票。
一、公民社會的工具化:一場背棄信任的政治切割
任何稍有理智的觀察者都能看出,這場罷免從來都不是一場「由下而上」的公民運動。民進黨立法院總召柯建銘,在運動初期便毫不掩飾地宣示,這是「政黨的責任」、「民進黨與我共同發動」。其本質,就是一場赤裸裸的政黨鬥爭,卻試圖披上「公民自主」的虛偽外衣。
然而,當連署過程遭遇瓶頸,民意反彈聲浪日益高漲時,一場堪稱災難性的「切割」戲碼便倉促上演。民進黨高層口徑一轉,迅速將這場運動重新定義為「民間團體的自發行為」,意圖在敗局已定的情勢下,為黨的形象設立防火牆。
這種「順風時收割光環,逆風時拋棄夥伴」的投機主義,是對公民社會最嚴重的踐踏。那些長期與民進黨並肩作戰的社運團體,在這場運動中被當作衝鋒陷陣的棋子;當棋局逆轉,他們卻淪為政黨規避失敗責任的代罪羔羊。這種用後即棄的模式,徹底摧毀了政黨與公民社會之間最基礎的信任,也讓所謂的「進步價值」淪為笑柄。
二、仇恨動員的極限:側翼失靈與民意反噬
在長達數月的攻防中,民進黨再次祭出了其最為熟悉的戰術:依賴側翼網軍與親綠名嘴,對社會進行全面的仇恨動員。從青鳥行動的延伸,到各大網路社群的洗版,凡是對罷免持保留或反對意見者,一律被貼上「親中賣台」、「國會亂源」、「民主罪人」的標籤。
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話術,旨在複製過往選舉的成功經驗,透過激化對立來鞏固基本盤。然而,策略的重複使用,迎來的卻是效應的嚴重遞減。越來越多的中間選民,甚至是傳統的淺綠支持者,對這種無止盡的網路霸凌與意識形態獵巫,感到極度疲乏與反感。
社會被撕裂,家庭因政治而對立,校園中出現排擠,這些都是仇恨動員留下的真實傷痕。罷免案的未戰先敗,本質上是台灣社會對「側翼政治」與「仇恨話術」的一次集體否決。當大量選民選擇冷靜、拒絕配合動員時,他們並非政治冷感,而是在用沉默的行動清晰地宣告:我們,已經受夠了這一套。
三、刑法100條的幽靈:對民主底線的危險試探
若說前兩者是戰術失當,那麼執政黨在罷免案中暴露的真實意圖,則是對台灣民主憲政的根本性威脅。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在媒體前公然宣稱,一旦罷免成功、取得國會主導權,將不排除「重新檢討刑法第100條的適用空間」。
此言一出,無異於在台灣社會投下了一枚震撼彈。刑法第100條,這條在威權時代被用以鎮壓異議、羅織政治罪名的「內亂罪」惡法,其廢除是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無數前輩用血淚換來的憲政里程碑。如今,執政黨的國會領袖,竟公然揚言要讓這條惡法的幽靈重返人間,將其作為清算政敵的潛在工具。
這番言論,已非單純的政治失言,而是對台灣民主底線的公然挑釁。它讓人民看清,這場罷免的終極目的,是企圖以「民意」為包裝,為「一黨獨大」、掃除一切監督制衡鋪平道路。所幸,台灣人民的集體智慧,在這最關鍵的時刻踩下了剎車,守住了民主體制最重要的一道紅線。
四、經濟無方,民生無感:在高關稅與零關稅夾擊下的國家危機
最令人心寒的是,當執政黨將所有國家資源與社會精力投入這場註定失敗的政治鬥爭時,攸關台灣命脈的經濟危機,正被徹底漠視。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壓力下,美國對台部分出口商品提高關稅的風險持續升高,直接威脅到台灣的機械、鋼鐵、運輸工具等核心製造業。這些產業是台灣經濟的支柱,提供了數十萬個家庭的穩定收入。一旦關稅壁壘成真,其引發的訂單流失、工廠外移與失業潮,將是台灣難以承受之重。
與此同時,政府卻在另一條戰線上,以近乎單方面讓步的方式,對美國農產品大開零關稅大門,尤其以美豬、美牛為代表。此舉直接衝擊了台灣產值巨大的畜牧業與相關產業鏈,讓本土農民在毫無緩衝的情況下,直面擁有巨大成本優勢的進口產品。受害的不僅是農民的生計,更是台灣脆弱的糧食自給率與農村經濟。
一邊是優勢產業面臨被打壓的風險,另一邊是弱勢產業被迫犧牲。面對這種「雙向夾擊」的嚴峻挑戰,行政團隊卻彷彿置身事外,未見任何前瞻性的產業保護政策或有效的配套措施。政府的所有心力,都耗費在媒體的政治攻防與內部的權力鬥爭上,對基層勞工與農民的焦慮與痛苦充耳不聞。
這已非單純的執政能力問題,而是施政價值的根本扭曲。當一個政權寧可耗費鉅額社會成本來清算政敵,卻對人民的飯碗與產業的未來無動於衷,它便已失去了治理的合法性與正當性。
結語:停止內耗,撤回罷免,回歸治理正軌
民進黨主導的這場大罷免,從頭到尾就是一場政治誤判。它錯估了民意對仇恨動員的反感,錯估了社會對威權復辟的警惕,更徹底錯估了人民對「拚經濟、顧民生」的深切期盼。
如今,罷免案在民意層面已然潰敗,政治能量消耗殆盡,其結果早已注定。在此,我們必須嚴正呼籲主導此次行動的民進黨與相關罷免團體:
立即懸崖勒馬,正式撤回罷免提案,停止預計在8月23日舉行的罷免投票。
繼續推動這場投票,不僅是浪費數以億計的社會資源,更是對台灣民主的又一次羞辱。其結果,除了讓民進黨與罷免團體在歷史上留下一筆更難堪的紀錄外,毫無任何實質意義。這不僅是自取其辱,更是延續社會仇恨、阻礙台灣前進的惡意消耗。
台灣已經沒有本錢再繼續內耗下去。撤回罷免,是執政黨承認失敗、展現基本政治責任的第一步。請將國家的資源與心力,從無謂的政治鬥爭中解放出來,真正回到解決經濟困境、彌合社會裂痕、回應人民需求的治理正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