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新救星!研究證實「練太極」3個月痛感狂降50%

分享:

許多年長者飽受膝蓋疼痛和行走不便的骨關節炎困擾。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最新研究顯示,透過太極、八段錦及瑜伽等「主動身心運動療法」,不僅能提升肌肉力量與身體平衡,還有助於緩解骨關節炎症狀。研究發現,持續練習三個月後,疼痛感平均減少超過一半,其中太極對止痛效果最為明顯。

張家銘近日在臉書分享,「骨關節炎不是老了就一定得忍」。(示意圖/pixabay)
張家銘近日在臉書分享,「骨關節炎不是老了就一定得忍」。(示意圖/pixabay)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近日在臉書分享,「骨關節炎不是老了就一定得忍」,全球超過五億人受到骨關節炎所困擾,藥物能暫時止痛,但長期吃傷胃、傷腎;手術雖能解決嚴重問題,卻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張家銘進一步說明,相較於快走或重訓,太極、八段錦、易筋經或瑜伽等「主動身心運動療法」運動,著重於動作、呼吸與專注的結合,雖然動作緩慢,卻能讓全身肌肉、關節和神經系統協同工作,它的強度不高、衝擊小,非常適合膝蓋、髖關節、踝關節有退化的人,做的時候心也會靜下來,壓力跟著下降。

張家銘指出,2025年發表在《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期刊的最新研究顯示,「主動身心運動療法」(Active Mind-Body Movement Therapies)對於緩解骨關節炎症狀具有顯著成效。研究整合了27項隨機對照試驗,涵蓋1781位患者的數據,證實這類運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與關節僵硬程度。

「太極拳」在止痛與功能改善方面效果最為顯著。(示意圖/Pixabay)

張家銘說明,研究結果顯示,和沒做這些運動的人比,參與者的疼痛減輕、僵硬感降低、走路與日常動作都變得更輕鬆,生活品質明顯提升,且不同類型的主動身心運動療法各有其優勢,「太極拳」在止痛與功能改善方面效果最為顯著,而「瑜伽」則在增加關節柔軟度很有優勢。

張家銘特別提醒,骨關節炎患者不適合進行跑步、跳繩等高衝擊運動,反而應選擇低衝擊、全身協調的運動方式。研究證實,患者持續練習「主動身心運動療法」三個月後,不僅平均疼痛程度下降超過一半,日常活動如走路、上下樓梯都變得更加順暢。

「太極的動作能增肌及心肺調節;八段錦動作簡單容易上手;瑜伽的伸展對柔軟度提升明顯」張家銘建議,骨關節炎患者可挑一種自己喜歡、能持續的方式,從每週進行2至3次,每次30至60分鐘的運動開始,強調「不求快、不求力」的原則,三個月後,關節和心情會用改變告訴我們值得。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