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為了節省水資源或縮短烹煮時間,常使用少量水煮麵,卻不知這樣的做法反而會破壞麵條口感,導致麵體糊成一坨。台日專家指出,適當的水量是煮出Q彈美味麵條的關鍵,水量不足會使麵條受熱不均、口感不佳,甚至難以分離。

日本《Grape》媒體報導,「全國乾麵協同組合聯合會」強調,使用充足水量煮麵時,鍋內熱水能形成良好對流,讓麵條均勻受熱,確保一致的口感。若水量太少,對流效果差,麵條受熱不均,口感會出現明顯差異,無法達到理想的Q彈效果。此外,烏龍麵這類在製作過程中添加食鹽的麵條,充足水量更有額外好處。專家解釋,足夠的水量能幫助麵條中的鹽分適度溶出,進而改善口感。若烹煮時水量不足,鹽分無法有效釋出,將直接影響麵條的風味與彈性。
日本知名製麵品牌島田屋特別提到,烹煮新鮮生麵時,使用大量沸水並少量下麵尤為重要。當水量不足時,放入麵條後水溫會迅速下降,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重新沸騰。在這段水溫偏低的過程中,麵條不僅無法充分煮熟,還容易出現斷裂現象,嚴重影響口感。
台灣製麵業者也指出,許多人煮麵時遇到的問題並非出在麵條本身。新莊公有市場的菜販廖炯程曾在社群平台分享,麵條糊成一坨主要是因為烹煮方式不當。業者強調,水量太少導致麵條無法充分翻動是主因之一,而火力不足、水溫不夠高也會使麵條無法正常熟成,這種情況下其實是在「泡」麵而非煮麵。
想要煮出完美的麵條,專家建議遵循幾個關鍵步驟:首先,使用充足的水量;其次,等水完全沸騰後再下麵;烹煮過程中要適時攪拌讓麵體散開,通常只需3-5分鐘即可。若想讓麵條口感更加緊實,可以在煮完後過冰水,或在最後烹煮階段加入少量冷開水,這些小技巧都能有效提升麵條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