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達昌(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
建築工程安全無小事。特別是在都市更新快速進行、基地鄰近密集建物的城市環境中,開挖作業一旦疏忽,極可能引發建物傾斜、地層掏空甚至公安事故,對住戶與城市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新北市政府近期推出的三大建築開挖新制,不只展現對公共安全的重視,更透過法制創新與跨界合作,為全國開創出一條可供借鏡的施工安全治理路徑。

這套新措施的精神很清楚:從「設計源頭」、「施工過程」、「安全監測」三大面向,建立預防優先的建築安全防線。
第一, 新北市率先針對具較高施工風險之建築樣態加強審查,包括危老重建案、未採連續壁工法的案件,以及基礎開挖深度超過鄰房6公尺的建案。這些類型多具潛在安全風險,新北市要求其開挖支撐設計圖說必須經由專業公會審查,可說是把關從源頭做起。
第二,市府要求達一定規模之建築工程於動工前、完工後,需以地球物理探測法檢測周邊道路,這是國內少數率先導入的制度。過去道路塌陷多半來自地下空洞未被即時發現,如今透過科學儀器及制度化規範,能有效保護施工對周邊基礎設施的影響,強化整體公共安全。
第三,最值得肯定的是,新北要求所有地下開挖案,其監測計畫與施工過程安全監測數據,均需委由「第三方專業單位」審查與即時檢視,確保監測真正發揮預警與回饋機制,而非僅為形式上交差。這一點對我們土木技師公會而言,既是責任也是機會。
過去建築工地的安全監測多由營造廠委託專業廠商辦理,雖具監測功能,但因屬承攬體系,在獨立性與資訊回饋上仍有侷限。現今的新制讓專業公會扮演第三方輔導的角色,以更獨立、中立的角度,確保數據回饋的真實性與即時性,亦可協助起造人、監造人提早發現問題、調整工法,避免災害擴大,實屬多方共贏的良性合作。
就筆者觀察,該制度推動以來,業界雖初期有些不熟悉甚至擔憂施工成本,但實務上已有不少開發商理解其長遠風險管理的價值,願意配合推動;技師界也逐步建立更專業的團隊與制度,以應對日益精細的施工監管需求。
市政建設與居住安全之間,並非零和,而是需要更細緻與負責任的制度設計。新北市這套「三管齊下」的開挖安全新制,不只是地方政府在都市治理的創新,更是整體土木產業邁向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契機。
我相信,透過制度與專業的協力合作,建築安全不再只是「事後補救」,而能真正走向「事前防災」的良性循環,這才是所有市民、產業與城市共同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