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裕明/美菲軍演 將火力推到台海門前?

分享:

文/蔡裕明

正在進行當中的美菲年度聯合軍演「肩並肩2025」演習,已非過往的象徵性或救災操演,更是朝向全域嚇阻架構邁進的實兵驗證平台。今年演習規模創下歷史新高,超過1萬7000名官兵參與,而且美菲軍演地點選擇位於距離台灣僅約200公里的巴丹群島,更具有鮮明的戰略意涵。

美菲軍演示意圖。(圖/美國國防部)
美菲軍演示意圖。(圖/美國國防部)

今年美菲年度聯合軍演橫跨空、陸、海、資安、認知與太空等六大戰域,不僅展現雙邊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也標誌著美國與菲律賓將聯防架構視為回應區域威脅的核心支點。澳洲、日本、英國、加拿大與法國亦派出小規模部隊直接參演,另有包括德國、印度、越南等在內的超過15國觀察員國同步出席,印證「肩並肩」已從雙邊合作逐步轉化為印太多邊戰略對接的聯合體系。

同時,這場模擬「全面戰鬥情境」(full-scale battle scenario)的演練,結合如NMESIS(遠征艦艇攔截系統)、MADIS(機動防空整合系統)等美軍最新部署裝備,並將首次在呂宋與巴丹群島等敏感戰略地點測試反登陸、飛彈防禦與多國聯合指管作業的實戰協同能力。這不僅加速菲律賓「全面群島防禦概念」(CADC)的實現,也凸顯南海與台灣周邊水域正快速成為印太聯盟嚇阻布局的最前線。

聯合演習的地緣政治意涵

今年美菲聯合軍演的戰略升級,最直接體現於地點與裝備的選擇。包括北方的巴丹群島、面對南海的巴拉望省,以及西呂宋海岸這三處核心演訓場域,無一不是「第一島鏈」的戰略要地。這些部署區域不僅直接面對南海與巴士海峽,更構成從日本經台灣、菲律賓到馬來西亞的關鍵戰略走廊。就如同圍棋中在「關鍵要點」落子,不僅佔據「勢」的主動,也藉由實兵演訓將島鏈的地緣節點軍事化,使整條島鏈如同被逐步「連結」的戰略棋局,轉化為演訓現場上的實兵布陣。

在武器部署方面,美軍此次結合多項具備前沿作戰能力的尖端裝備。包括:可部署於濱海要點、具備高機動與精準反艦能力的NMESIS;針對低空無人機與巡弋飛彈威脅的MADIS;支援快速展開與高機動火力投射的HIMARS;以及首次投入實地測試的無人海面艦艇。這樣的發展顯見,「肩並肩」聯演已從傳統兩棲登陸與災害救援操演,轉型為具備實戰模擬與區域反介入/拒止(A2/AD)作戰的戰略沙盤推演。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演習特別強調位於呂宋島北端、鄰近台灣南端約200公里的巴丹群島(Batanes)。據公開資訊,美軍在該區進行NMESIS反艦飛彈系統的空運部署與前進陣地測試,並結合模擬「奪回遭襲島嶼」的綜合戰術演練。如果從台海戰略後援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行動不僅具備「預演性質」,亦對於潛在敵對國家傳遞「嚇阻信號」。

更進一步來說,澳洲與日本此次皆派遣小規模部隊直接參與實兵協同演練,非僅止於觀察層級,反映出多邊安全合作的深層化趨勢。而且,來自超過20國的觀察員團也到場參與,涵蓋歐洲、亞太與南亞主要戰略夥伴。此種高度國際化的參與架構,已使「肩並肩」從過往的雙邊演訓,升級為測試「區域制度性安全合作」的戰略平台。此演化過程體現出一種威脅導向的「聯盟依賴(alliance dependency)」的結構性轉型,即小國透過制度化與多邊化的演訓架構,強化其安全保障。

小國不得不的「威脅導向依賴」

冷戰時期,Glenn Snyder 所提出的「聯盟安全困境」指出,小國在聯盟中常面臨「被捲入」大國衝突與「被拋棄」失去安全保障的雙重風險,因而在對外策略上格外審慎。Stephen Walt 隨後提出「平衡威脅理論」則進一步強調,國家聯盟選擇是基於「威脅感知」,而非單純的權力對比。

對菲律賓而言,中國大陸在南海的海上脅迫與對台周邊的軍事演習,構成上升中的結構性威脅。在此脈絡下,小馬可仕政府選擇深化與美日的戰略連結,不僅延續歷史盟誼,更展現出一種「威脅導向依賴」的地緣現實選擇。

這樣的新型聯盟樣態,則不同於以往以條約為基礎的防衛合作,而是小國主動融入大國所主導的軍事制度與戰略節奏,透過長期參與聯演、共享指管系統、協同火力編組,逐步建構出「制度性的依賴關係」,而非僅止於危機時刻的臨時協作。

這樣的合作雖非對等,但有明確得戰略互利作為基礎。也就是說,小國得以獲取高階的軍事技術支援與情資整合能力,大國則得以在地緣關鍵區域擴展部署節點與聯合作戰觸角,強化整體威懾態勢。換句話而言,菲律賓已不再只是「基地提供者」,而是實質嵌入美軍聯合作戰體系。

菲律賓已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第二個「星位」

可以看到的是,2025年的美菲「肩並肩」聯合軍演,首度明確將台海與南海納入同一棋局之中。演訓項目涵蓋空襲防禦、反登陸作戰及擊沉敵艦的聯合火力演練。雖然台兩岸尚堪平穩,但菲律賓已作為「第一島鏈」的「星位」。而且,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才在3月底訪問菲律賓,作為首次巡訪亞洲的首站。

在演習過程當中,菲國總統小馬可仕親自出席整合式飛彈防禦模擬,不僅象徵菲國政治層級對於軍事部署升級的背書。而且美菲軍演地點選擇位於距離台灣僅約200公里的巴丹群島,更具有鮮明的戰略意涵,更標誌著戰略姿態的轉變:台灣議題正從過往的「區域觀察點」,逐步轉化為具備實質作戰演練功能的「聯防節點」。

這也反映出第一島鏈「防衛節點化」的區域安全結構重組:台灣、日本與菲律賓形成彼此支撐的「連動三角」,不僅在演訓上協同,更在戰略節奏上開始同步。,菲律賓可能透過聯合演訓,累積「布局」與「戰術聯防熟悉度」,逐步轉化為危機時刻可即時啟動的「預備盟軍」。

對於美菲軍演的升級與部署,中國大陸外交部明確表達不滿,警告「玩火者必自焚」,並指責美菲軍演「破壞區域和平穩定」。特別是飛彈部署與無人艦艇操演等新演訓內容,引發中方公開譴責「挑釁性軍事升級」。面對來自北京的言辭壓力,小馬可仕政府則採取穩健回應。總統本人在接受媒體詢問時強調,每個國家都有訓練自我防禦的正當權利,而所有演訓行動均在《1951年美菲共同防禦條約》(MDT)架構內進行,並未針對任何特定國家。

軍演的深層底醞:美國從備戰到護鏈

美國川普總統重返執政後,不僅對中國大陸高科技、醫藥與電動車產業加徵新一波關稅,同時也在印太地區透過軍事聯盟加快戰略佈局,藉此強化對中國大陸的區域嚇阻力。2025年美菲軍演不僅是雙邊軍演的擴大版,更是美國經濟結合軍事的「戰略一體化」。

對於兩岸而言,這次的軍演清晰揭露一項關鍵事實:台灣身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中樞,同時也是美中經濟對抗中的「晶片前線」與「科技堡壘」,其戰略角色不僅體現在貿易與科技層面,更逐步被納入軍事嚇阻的演習模擬之中。2025進階版的美菲軍演所針對台灣周邊區域所進行的反艦飛彈部署、反登陸模擬與整合式飛彈防禦演練,已不單是備戰動作,更可視為對晶片、供應鏈乃至「科技安全」的前沿保衛演習。

※本文由國戰會授權刊出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