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陶泳妡/綜合報導
肝癌在台灣的發生率極高,是全世界最常見癌症的第五位,且致命率排名癌症的第二位,到底我們該如何預防肝癌呢?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分享經驗談,告訴你這些事要注意!

>
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曾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談到他的老師經常因為看診時間較長,導致飲食不正常,肚子餓的時候就吃一整盤的花生,結果在54歲那年,忽然間覺得右上腹怎麼怪怪的,自己掃超音波後,發現肝臟竟長了一個腫瘤,後續檢查發現不僅如此,已經是肝癌甚至還破掉、出血了。
蕭敦仁表示,老師的故事讓大家非常震驚,居然連肝膽腸胃科醫師自己也罹患肝癌,進一步探究原因,老師本身有B型肝炎,加上每天顧著看病人,雖然健檢抽血GOT、GPT都正常,卻忘記定期做超音波,直到身體不適才做檢查,但到那時腫瘤就已經長到一定的程度了。

>
肝病又分為3大類:病毒性肝炎(A、B、C、D型肝炎)、化學性肝炎(喝酒、吃藥、黃麴毒素等)、代謝性肝炎(如脂肪肝)。蕭敦仁指出,如果同時罹患上述2類肝病,進一步惡化的風險就會增加,他的老師除了B肝,還長期經由花生攝入黃麴毒素,加總起來才會造成肝癌。蕭敦仁也提醒民眾,在天氣暖熱的台灣,保存溫度一但超過12度,黃麴毒素便容易產生,因此花生一拆封若沒吃完,一定要放進冰箱冷藏,才不會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