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銀髮海嘯,不可忽視高齡高發癌症,如血癌等;健保推動3大適應症給付,將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擴及濾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和被套細胞淋巴瘤,10月起上路。

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明志表示,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至2024年65歲以上人口已達19%,癌症是老年人死亡和患病主因之一,發生率隨年齡增長上升。據統計,60%癌症病例和70%癌症相關死亡,發生在65歲以上患者,不可忽視高齡高發癌症。
張明志說,在這樣的趨勢下,部分惰性淋巴瘤等血液腫瘤,也展現出「慢性病化」的特性,如高齡高發癌症的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常在初期無症狀、病程緩慢,即使復發,仍可能透過多線治療控制病情,與疾病長期共存。
張明志提醒,大部分濾泡性淋巴瘤在一線治療下,能被有效控制,但目前尚無法治癒,患者需與疾病共度一生,平均存活期則和一般常人無異;約有20%病人在開始一線治療後的2年內復發,這群患者的預後通常較差。

另外,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同是好發高齡族群的疾病,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中位診斷年齡為69歲,這是一種成熟B淋巴球克隆增生性惡性腫瘤,以小淋巴球在周邊血液、骨髓、脾臟和淋巴結聚集為特徵,常見症狀有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發燒、肝腫大、睡覺盜汗等。
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說,台灣111年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新診斷270人,首次療程以化療居多。年齡對存活率有影響,小於60歲者的5年存活率為81%,大於80歲患者的5年存活率降至35%,甚至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若帶有特定基因變異等,通常預後較差,對化療反應不佳。

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為高風險族群帶來突破性治療曙光,健保署BTK抑制劑3大擴增給付新制,包括濾泡性淋巴瘤第三線暫時性支付、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擴及非17p缺失病人的二線以上治療,及被套細胞淋巴瘤放寬至無療程限制,新制自10月1日起上路。新制預計可嘉惠約250名病友,每個家庭每年約可減少新台幣190萬元醫療支出。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說,目前仍有絕大部分血癌用藥被限縮給付時程,屆臨給付時限,癌友又得承受龐大的「財務毒性」,健保應有更充裕的新醫療科技預算,提供癌友適切、周延的治療。(中央社)
文章授權轉載自《中央社》血癌新一代口服標靶擴大給付 健保10月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