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第1艦隊航空偵察中隊(VQ-1)配備的EP-3E型電子偵察情報機,近期部署到第5艦隊轄區的阿拉伯灣、紅海與印度洋海域,10月29日完成最後一次作戰任務,象徵EP-3E型機即將結束將近60年的服役生涯。駐防美國華盛頓州懷德貝島(Whidbey Island)海軍航空站的該中隊EP-3E型,因為南海撞機事件一度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
機上配備各式電子偵測裝置、接收器及碟形天線等的EP-3E型白羊座(Aries)Ⅱ式,是美國海軍現役電子偵察情報機,主要用於偵測、截收來自地面及海上艦艇的電子信號及通訊情報(SIGINT),是機敏性極高的軍用機。
為了取代美國海軍老舊的EC-121M型電子偵察機,洛克希德公司(現今洛馬公司)以P-3型獵戶座式(Orion)反潛機為基礎,於1970年代研發成功EP-3E型白羊座Ⅰ式電子偵察機,後來再進一步改良為EP-3E型白羊座Ⅱ式。
EP-3E型白羊座Ⅱ式電子偵察機的機腹前段配置圓形整流罩,機體後段上、下方各加裝1具獨木舟形(Canoe)整流罩,此外機腹後段還加裝許多片狀天線。機體全長32.28公尺,翼展30.38公尺,最大起飛重量64411公斤,裝有4具T56-A-14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最大航程5556公里,續航力超過12個小時。
EP-3E型白羊座Ⅱ式機上配備的大批電子裝備,包括機鼻的AN/APS-134型雷達,兩翼端的AN/ALR-76型電子支援/雷達警告(RWR)莢艙,以及AN/ALD-9型無線電定向處理系統、AN/ALQ-78型自動電子支援(ESM)系統、AN/ALQ-110型雷達信號收集/分析裝置、AN/ALR-52型瞬間頻率偵測裝置(IFM)、AN/ALR-60型通訊截收/記錄/分析系統、AN/ALQ-76型噪音干擾莢艙、AN/ALQ-108型敵我識別裝置干擾系統、AN/ALR-132型紅外線干擾裝置、數位式通訊管理系統(DCMS)等。
為了操作大量電子系統,EP-3E型白羊座Ⅱ式編制24名機組員,包括駕駛艙的3名飛行組員,以及後機艙的領航員、電戰戰術評估人員(EVAL)、航電機械員(AT)、電戰操作人員(EWOP)等。
美國海軍EP-3E型白羊座Ⅱ式曾於1990年代中期執行「偵測系統改良計畫」(SSIP),將機上的任務航電、通訊系統及系統軟體等性能提升,包含加裝「說故事者」(Story Teller)、「故事書」(Story Book)、「經典故事」(Story Classic)次系統,以及AN/ULQ-16改良型信號資料處理系統,並與原有的ESM系統整合。
美國海軍於1988至1995年間接收全部的EP-3E型白羊座Ⅱ式電子偵察機,配備第1、2艦隊航空偵察中隊。2001年4月1日愚人節,由琉球(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起飛的第1艦隊航空偵察中隊1架EP-3E型白羊座Ⅱ式電子偵察機,成為美中撞機事件的主角。
當天該架EP-3E型白羊座Ⅱ式在南海上空,與大陸海軍航空兵的1架殲8Ⅱ型戰機發生擦撞,隨後緊急迫降在海南島,至於殲8Ⅱ型戰機則不幸失事墜海,機上的解放軍飛行員殉職。